第一章、五指山见闻(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五指山的山路倒是比终南山的要顺畅许多,虽然九曲十八盘,弯弯扭扭在群山之间绕了不知道多少个弯折,但明显一直有人维护,木板、绳索都很结实,没有哪怕一处腐朽断裂。  

走在山路上,潘龙还曾经见到了维护这条栈道的人。他们身材矮,耳朵圆而且大,四肢和手指脚趾都异常修长,不少人脸上、身上还有长毛。  

如果是眼力不好的人远远看到了,只怕会以为这是一群猿猴。  

潘龙却知道他们是人而非兽,而且来历还颇为不凡。  

上古之时,长生种被统称为“神”。那时候神人杂居,留下了不少后裔,他们代代繁衍、流传至今,名为“神裔”。神裔来历各不相同,模样和领也五花八门。眼前这一群,应该叫做“通臂族”,祖上号为“摘星神君”,据能脚踏大地、手摘星辰,神通广大。  

摘星神君的事情模糊不可考,但通臂族却是切实存在的。他们世世代代住在五指山附近,很少离开。  

有人考证,昔年超公作《石猴记》,那只被称之为“美猴王”的石猴,其实就是影射摘星神君。而通臂族,其实就是美猴王的后代。  

也有人,美猴王纵横天下、神鬼难敌,故事里面他有六个结义兄弟,并称七大圣。而这七大圣之中不止一个猿猴之属,通臂族想来就是其中某一位的后代。  

在潘龙看来,这些考证都是胡扯!  

这世界哪来的什么美猴王?难不成还要从另外一个世界把花果山搬过来不成?  

更不要,美猴王护送好友金蝉子的转世前往西天取经,彼此交流化、互通有无这件事情,时间上也不对。  

大夏西南万里群山之外,倒是当真有古国号曰天竺,天竺国也当真有佛门存在。但众所周知,天竺佛门和九州佛门乃是同门师兄弟,俱是昔日佛祖虹化登天之后,其门下弟子所建立,这边不是晚辈,那边也没有灵山大雷音寺。  

大夏和天竺又不是没有来往,两边的高手经常作交流。大家除了切磋武功、交流思想之外,自然免不了闲谈彼此的历史化。天竺国历史悠久,不亚于大夏。佛门在天竺国,也就是个普通的流派,地位甚至还不如在大夏呢。  

这事实让不少超公的书迷都有些幻灭,可超公每一书的开头都有这么两句话:  

书内容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  

在虚构的故事中寻找真实感的人,他的脑子一定有问题。  

有这两句话定基调,谁也不好他老人家胡扯,所以一切到最后都只能一笑了之。  

潘龙回忆着这些八卦故事,忍不住笑了。  

他笑着走过正在忙碌的通臂族人身边,问:“需要帮忙吗?”  

一个年纪比较大的通臂族停下了手上的工作,抬头看着他,神情有些惊讶,也有些不安。  

“后生仔,你想要帮忙?可你会做木匠活吗?”  

潘龙:“我不会木匠活,但我可以帮着运西啊。我对自己的力气还是有点信心的。”  

那已经中年的通臂族打量着他——个头颇高,比寻常成年男子高了差不多一个头;身板壮实,颇有虎背蜂腰之感。虽然没有那些虎背熊腰的大力士们看起来魁梧雄壮,却也看得出来是个有力气的。  

尤其他背着一袋行李、挎着一把刀,就敢行走江湖,必定身手不凡。  

但那通臂族还是摇头:“后生仔,好意心领了。不过这活儿我们早就做惯了,用不着帮忙。”  

潘龙犹豫了一下,问:“你们做这个,工钱怎么算?”  

通臂族们纷纷大笑起来。  

“工钱?哈哈!居然有人跟我们谈工钱!”  

“喂,你们谁见过工钱这西的?”  

“别问我,我活这么大都没见过什么工钱。”  

“自己修自己家的路,要什么工钱?”  

“这后生仔真是个有趣的人!”  

一番哄笑之中,那个中年的通臂族给潘龙解释了一番。  

却原来,这五指山早在大夏初年,就被帝甲子册封给了一位通臂族的高手。那高手和帝甲子相识于微末之间,当年二人一个是山间农夫,一个是杀了主人逃亡的奴隶。帝甲子救了这高手的性命,这高手后来就一直跟随着他,南征北战,最后成为了一位开国侯,号为“灵山侯”。  

至于这位“灵山侯”的封地,自然就是五指山和它周边一带。  

时移世易,灵山侯代代传承,成为了通臂族的首领。而通臂族便以五指山为家,主动担负着维护栈道、驱逐妖魔的工作。  

此刻正在忙碌的这些通臂族之中,便有当代灵山侯的子孙。人家起来身份尊贵,却也一样穿着短褂,提着榔头在敲钉子钉木板,跟别人没半分区别。  

潘龙得知详情,不由得肃然起敬,赞叹了一番,才告辞离去。  

“大夏的官吏贵胄之中,虽然有许多已经腐朽不堪,但总归还是有俊杰在。昔日帝甲子扫清宇内泽被苍生的理想,总还是有人在继承的!”  

潘龙一边走,一边自言自语,笑得很开心。  

等他走远之后,那些通臂族却也在讨论他。  

“老叔,你为什么不让他帮忙?”那个灵山侯子嗣的青年向那中年人问道,“就像他的,哪怕是不会木匠活,帮我们运一运西也好啊。”  

那中年人摇摇头,看着潘龙远去的向,皱起了眉头。  

“这后生仔给我的感觉…有点不大妙。”  

“什么意思?”青年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