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七章 缺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李良刚来雷霆的时候,情况还不是这样的。  

威斯布鲁克和李良简直是无缝衔接,控搭配大前,算得上篮球场上的经典搭配。  

李良的空间牵制力和威斯布鲁克的冲击撕扯能力结合的相当完美。  

两人的挡拆配合效果相当出众。  

但随着比赛越打越多,对于这种简单的挡拆配合,各队的防范措施也越来越到位。  

小个子永远挤过防守,内线有一个大个子补防,防守李良的人永远贴身跟李良,放威斯布鲁克往里攻。  

这时候,威斯布鲁克投射不稳定,传球不够灵活的缺点就慢慢暴露。  

加上李良更多时间带着第二阵容打,两人的挡拆配合相较于赛季初就越来越少了。  

相反倒是杜兰特和李良的搭配越来越显现出威力。  

两个投射能力联盟最强的前锋,根本就是让对手防不胜防。  

你怎么防都是错,包夹不对,挤过不对,绕前不对,最好四个人来防两个人。  

可那样的话,剩下的人怎么办?一个人防三个?  

NBA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哪个双人组合,拥有如此强劲的外线投射能力。  

最接近的或许就是同时代的斯蒂芬库里和克莱汤普森了。  

但两人的身材优势是勇士水花兄弟无法媲美的。  

李良和杜兰特两人你一球,我一球,迅速拉开了比分。  

而湖人这边,科比又变成负作用了,连着铁了三球。  

李良心想,20年过去了,老科还是那个老科,真是不忘初心。  

从第一节的落后十多分,第二节雷霆很快就打了回来。  

把分差拉开到反超10分。  

斯科特叫了暂停,给科比降一降温。  

这铁炉子温度有点高。  

很快,科比就调整好了状态,高位和乐福挡拆后,乐福接传球迅速的塞内线,希伯特接球转身后一个小勾手,打板命中。  

跟着,湖人守了一个全场紧逼,上线夹击包夹持球人,雷霆在反复的传导球中失去了最好的进攻时机,最后李良接球强投三分没有命中。  

湖人乐福拿下后场篮板,一个纵贯全场的超级长传给到了快下的科比。  

科比接球后,轻松上篮得手。  

再追2分。  

今年的湖人比赛当中韧性是相当的足。  

传统型球队有传统型球队的缺点,却也有传统型球队的优点。  

他们一般立足防守,稳扎稳打,不论攻防都坚韧有序,不容易被一波冲垮。  

湖人慢慢把分数追到5分左右,斯科特再把莱昂纳德替换上场。  

雷霆同样换上了主力,第二节最后的五分钟,雷霆47:42,领先了湖人队5分。  

威斯布鲁克休息了好一会儿,终于登场了!  

一上场,感觉威斯布鲁克就有一股气,他似乎要证明一下自己。  

然后外线持球进攻,组织,指挥队友跑位,李良过来给威斯布鲁克挡拆,威斯布鲁克却示意李良闪开,然后威斯布鲁克面对克拉克森的防守,运了两下球,直接干拔出手!  

三分球!  

没沾筐!  

李良这球还想去捡个前场篮板呢,威斯布鲁克倒是挺绝的,不给你这个机会。  

你TM投了倒是碰一下筐啊。  

又是湖人队的反击机会。  

这次雷霆退防速度极快,李良早早在篮下蹲坑站好位置了。  

但威斯布鲁克这球跟防不严,被克拉克森一步给过掉。  

克拉克森畅通无阻杀篮下,李良上前防守,被克拉克森造了一个防守犯规,上罚球线。  

这威斯布鲁克有一上场就捣乱,李良忍不住上去想摸摸他的威头,“你搞什么鬼?防守要跟住,要贴紧啊!”  

威斯布鲁克回了一句,“知道了。”  

他的脾气就是这样,和他的球风一样让人捉摸不定。  

你不知道什么时候他会打出什么神仙球,也不知道他什么时候会做出超鬼的举动。  

这或许也是威斯布鲁克的魅力之一,和稳定如山的李良、杜兰特完全不同。  

克拉克森两罚全中,湖人队再一次把比分迫近。  

斯科特的确是有两把刷子的,他用一种比较传统的战术方法来应对雷霆的“双头龙”策略。  

看起来其实很简单,就是缩短轮换,在第二阵容对抗的时候拖节奏、拖时间。  

主力上来以后,打阵地,提升效率,利用多变的防守策略干扰雷霆的进攻节奏。  

这种方法,就好像足球界,穆里尼奥在国际米兰门口摆大巴打巴萨一样,对轰我轰不过你,我就慢慢和你磨。  

湖人状态越打越好,雷霆在威斯布鲁克上了以后,反而有点乱了节奏。  

威斯布鲁克两次错误的选择,接着李良在进攻中出现了传球失误——本场他的第三次失误。  

湖人抓住机会反击,克拉克森再度一马当先,快速突进杀入篮下。  

但是被后面跟上的杜兰特身后大帽,李良跟上抓下后场篮板,长传给到威斯布鲁克。  

威斯布鲁克这下找到了机会,单枪匹马,红孩儿踩着风火轮一样杀入篮下,跃起,身体像拉满的弓一般,然后把球砸进了篮筐中!  

威斯布鲁克的身体里仿佛有使不完的能量。  

多诺万刚刚把他压在板凳上压的时间太长了,所以上来有点兴奋激动,才出现了错误。138txt  

让他发泄一下,脑子清醒清醒,很快就好了。  

第二节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