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五十七章 高丽药丸?(2/3)
开始,都还只是就事论事,鞭笞着府界的胥吏乱法。
但慢慢的,就开始反思了。
反思着官府,也反思朝廷的法度。
尤其是汴京义报,士大夫们直接照搬圣人的原话,然后质问朝堂诸公——圣人的仁义忠恕,在大宋到底还行不行得通?
到得这两日,小报上的措辞,越发的激烈起来。
已经不再只针对府界胥吏,更不再只是单纯的定体问了。
他们甚至开始追索到底是谁给了那些胥吏那么大的胆子来了?
再叠加从陈留县典吏家搜出来的世居图谶,在舆论中造成的影响。
薛家上下,现在已是惊弓之鸟。
薛氏看着自己的弟媳妇的模样,忍不住出言宽慰:“汝且安心…吾前日入宫,拜谒两宫慈圣时,已为占射求了情…”
“当时,两宫慈圣都言:占射是功臣之子,虽然世人不说,但天家始终记得,当初先父首倡以英庙为皇嗣的功劳的!”
谢氏这才期期艾艾的点头:“有姐姐在,官人定可安然无恙!”
薛氏听着,叹了口气。
她能怎么办?
老父亲临终前,可是拉着她的手,求她多照顾一下占射的。
只能是舍了老脸,去找其他家的命妇求情,请她们也去宫里面说好话。
当然,前提是——薛占射没有和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狐朋狗友,真的搞出什么阴谋谋反的事情来。
虽然这个概率很低。
可,当年欧阳修编纂新唐书的时候,薛氏在旁边是打过下手的。
所以,薛氏知道,有些谋反作乱的家伙,真的是纯纯无厘头乐子人。
不少人甚至只是二两马尿下肚,晕晕乎乎就做出了会株连九族的事情。
所以啊…
真的得赶紧把弟弟捞出来才行!
不然,万一御史台和大理寺真的查出点什么。
那就不止要牵连整个薛氏。
便是她和她的几个子女、孙女都可能被牵连!
带着这样的心思,薛氏看向谢氏,轻声道:“弟妹啊…”
“回家后,与占射说一说吧…”
“不如主动上表天子,请罪谢罪,忏悔己过…主动请入太学,受圣人再教化!”
谢氏楞了一下,迟疑的道:“这样行吗?”
“应该能行!”薛氏道:“天家,应该也只是要个态度!”
“可官人未必肯…”谢氏低下头去。
太学再教化?
这可是汴京城中,让无数衙内,闻之色变的事情。
郭献卿、吴安持,在太学中的生活细节传出来后,就更是被衙内视作地狱。
每日早晚都要读书、都要考较也就罢了。
根本没有人服侍,需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自己打扫卫生…
想想都怕!
就更不要说,住的地方,据说连个雌的动物都没有。
什么红袖添香,是想也别想!
从早到晚,都只有经义、文章。
当和尚都比去太学强!
想到这里,谢氏的眼睛亮了。
似乎好像大概也许,官人去了太学,家里就能安宁了呢!
那些莺莺燕燕,那些狐媚子,再也骚扰不到官人。
按照郭献卿的例子,除了宝寿公主可以每隔五日去探望一次外,其他所有人都不被允许接近。
于是,夫妻感情,突飞猛进,竟是蜜里调油。
好多接近公主的人都说,如今公主与驸马,已是举案齐眉,好似新婚一般。
尤其是,去年传出的宝寿公主有孕的消息后。
许多京中命妇,甚至暗暗期盼,自己家的官人,也能去太学受圣人‘再教化’。
这样想着,谢氏就低声道:“那我试试?”
薛氏见着,笑了起来,点头道:“嗯!”
对那个五十好几了,还在外面晃悠的弟弟,薛氏也是恨铁不成钢。
这次闯出的祸事,更是吓的她后怕。
或许去了太学,弟弟就能安分守己了。
隔日,七月癸丑(初四)。
赵煦一早醒来,石得一就出现在他寝殿外的帷幕前。
“都知来了?”赵煦问道。
“是!”
“进来说话吧!”
“诺!”
石得一躬身入内,来到赵煦榻前。
“大家…”石得一汇报道:“昨夜通见司收到瓦桥关急报…”
“辽主发来国书,言已遣其崇仪军节度使萧德崇为正使,中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干文阁待制张琳为副使来贺太皇太后坤成节…如今,使团已到瓦桥关,乞入境…”
“国书上还说,已依约伐木数千株,聚于其复州、苏州(旅顺)等地,请陛下遣使勘验…”
赵煦立刻问道:“国书何在?”
石得一当即将誊抄好的辽人的国书,呈递到赵煦面前。
赵煦接过来,认真的看了一遍。
然后他眯起眼睛来:“看来…辽人在高丽要有大动作了!”
“十之八九,开京围城,已是到了最后关头!”
“辽人怕是打算在年内解决开京问题!”
“若如此,明年今日,高丽将亡!”
为什么?
因为国书上,明确说了,要赵煦派人去其辽阳府的复州、苏州、保州等地勘验砍伐的橡木。
而且,要求赵煦在接到国书后,就立刻派人前去勘验。
这说明了,辽人迫切的需要通过从大宋这边采购商货。
而根据耶律琚
但慢慢的,就开始反思了。
反思着官府,也反思朝廷的法度。
尤其是汴京义报,士大夫们直接照搬圣人的原话,然后质问朝堂诸公——圣人的仁义忠恕,在大宋到底还行不行得通?
到得这两日,小报上的措辞,越发的激烈起来。
已经不再只针对府界胥吏,更不再只是单纯的定体问了。
他们甚至开始追索到底是谁给了那些胥吏那么大的胆子来了?
再叠加从陈留县典吏家搜出来的世居图谶,在舆论中造成的影响。
薛家上下,现在已是惊弓之鸟。
薛氏看着自己的弟媳妇的模样,忍不住出言宽慰:“汝且安心…吾前日入宫,拜谒两宫慈圣时,已为占射求了情…”
“当时,两宫慈圣都言:占射是功臣之子,虽然世人不说,但天家始终记得,当初先父首倡以英庙为皇嗣的功劳的!”
谢氏这才期期艾艾的点头:“有姐姐在,官人定可安然无恙!”
薛氏听着,叹了口气。
她能怎么办?
老父亲临终前,可是拉着她的手,求她多照顾一下占射的。
只能是舍了老脸,去找其他家的命妇求情,请她们也去宫里面说好话。
当然,前提是——薛占射没有和外面那些乱七八糟的狐朋狗友,真的搞出什么阴谋谋反的事情来。
虽然这个概率很低。
可,当年欧阳修编纂新唐书的时候,薛氏在旁边是打过下手的。
所以,薛氏知道,有些谋反作乱的家伙,真的是纯纯无厘头乐子人。
不少人甚至只是二两马尿下肚,晕晕乎乎就做出了会株连九族的事情。
所以啊…
真的得赶紧把弟弟捞出来才行!
不然,万一御史台和大理寺真的查出点什么。
那就不止要牵连整个薛氏。
便是她和她的几个子女、孙女都可能被牵连!
带着这样的心思,薛氏看向谢氏,轻声道:“弟妹啊…”
“回家后,与占射说一说吧…”
“不如主动上表天子,请罪谢罪,忏悔己过…主动请入太学,受圣人再教化!”
谢氏楞了一下,迟疑的道:“这样行吗?”
“应该能行!”薛氏道:“天家,应该也只是要个态度!”
“可官人未必肯…”谢氏低下头去。
太学再教化?
这可是汴京城中,让无数衙内,闻之色变的事情。
郭献卿、吴安持,在太学中的生活细节传出来后,就更是被衙内视作地狱。
每日早晚都要读书、都要考较也就罢了。
根本没有人服侍,需要自己洗衣服,自己做饭,自己打扫卫生…
想想都怕!
就更不要说,住的地方,据说连个雌的动物都没有。
什么红袖添香,是想也别想!
从早到晚,都只有经义、文章。
当和尚都比去太学强!
想到这里,谢氏的眼睛亮了。
似乎好像大概也许,官人去了太学,家里就能安宁了呢!
那些莺莺燕燕,那些狐媚子,再也骚扰不到官人。
按照郭献卿的例子,除了宝寿公主可以每隔五日去探望一次外,其他所有人都不被允许接近。
于是,夫妻感情,突飞猛进,竟是蜜里调油。
好多接近公主的人都说,如今公主与驸马,已是举案齐眉,好似新婚一般。
尤其是,去年传出的宝寿公主有孕的消息后。
许多京中命妇,甚至暗暗期盼,自己家的官人,也能去太学受圣人‘再教化’。
这样想着,谢氏就低声道:“那我试试?”
薛氏见着,笑了起来,点头道:“嗯!”
对那个五十好几了,还在外面晃悠的弟弟,薛氏也是恨铁不成钢。
这次闯出的祸事,更是吓的她后怕。
或许去了太学,弟弟就能安分守己了。
隔日,七月癸丑(初四)。
赵煦一早醒来,石得一就出现在他寝殿外的帷幕前。
“都知来了?”赵煦问道。
“是!”
“进来说话吧!”
“诺!”
石得一躬身入内,来到赵煦榻前。
“大家…”石得一汇报道:“昨夜通见司收到瓦桥关急报…”
“辽主发来国书,言已遣其崇仪军节度使萧德崇为正使,中散大夫、守太常少卿、干文阁待制张琳为副使来贺太皇太后坤成节…如今,使团已到瓦桥关,乞入境…”
“国书上还说,已依约伐木数千株,聚于其复州、苏州(旅顺)等地,请陛下遣使勘验…”
赵煦立刻问道:“国书何在?”
石得一当即将誊抄好的辽人的国书,呈递到赵煦面前。
赵煦接过来,认真的看了一遍。
然后他眯起眼睛来:“看来…辽人在高丽要有大动作了!”
“十之八九,开京围城,已是到了最后关头!”
“辽人怕是打算在年内解决开京问题!”
“若如此,明年今日,高丽将亡!”
为什么?
因为国书上,明确说了,要赵煦派人去其辽阳府的复州、苏州、保州等地勘验砍伐的橡木。
而且,要求赵煦在接到国书后,就立刻派人前去勘验。
这说明了,辽人迫切的需要通过从大宋这边采购商货。
而根据耶律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