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八章 舆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两位爱卿,将自己钓上来的鱼都带回去吃吧!”  

他自己则让冯景,把他钓上来的鱼,都放流回内池沼。  

心中恶狠狠的想着:“叫汝等不给朕面子!”  

“那就都去死吧!”  

“成为别人的盘中餐吧!”  

他还就不信了!  

自己真的钓不上大鱼?!  

明明在现代的时候,他路亚钓曾钓获过一条至少八斤重的大鳜鱼——尽管因为渔具不行被切线了。  

但,那不是非战之罪吗?  

元祐二年六月丙戌(初八)。  

诏:知州年七十以上者,合入监官、监庙差遣者给驿券。  

这就是要进一步,让大宋的官员年轻化。  

同日,汴京新报在次版刊载了鄢陵县马兰桥镇胥吏戕害良善百姓一事。  

汴京新报用了一整个板块,详细报道了这个案件。  

而且,还花了大篇幅,将苦主描述成了一个完美的受害者。  

同时,也将胥吏的贪婪、嚣张与跋扈,描绘活灵活现。  

完全是照着,大宋传统刻板印象里的胥吏来描写。  

使人读之,如临其境,咬牙切齿,恨不得生啖其肉。  

于是,一经报道,全城骚然。  

特别是太学里的太学生们,是一边看,一边咬牙切齿,一边握拳叹息。  

当天晚上,汴京城的勾栏瓦肆中,流言四起。  

有说苦主已经被屈打成招的,承认了贩卖私盐的,也有说苦主被县衙方面保护起来,更有说苦主被人打成了残疾…  

第二天,事情继续发酵。  

汴京新报宣布将派人前往鄢陵县,实地调查,并将派人快马送回最新情况。  

同日,汴京三十二正店之一的孙家正店东主孙赐公开表示,愿出资雇汴京最好的讼师前往鄢陵县,免费替该无辜商贾伸冤!  

并将立刻派人,前往许田镇,照顾该商贾的老母、妻儿,为其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支持!  

于是,孙赐在坊间渐渐有了‘汴京呼保义’的雅名。  

六月戊子(初十)。  

诏:封扬王颢妇崇国夫人冯氏为希真寂凝大师,赐号:守冲,并赐紫衣。  

冯氏在当初赵煦登基后,就被送到了瑶华宫,但一直没有赐号、赐衣。  

这是因为扬王没有向朝廷提出请求!  

所以,这是故意的羞辱!  

但冯氏家族可不会任由他人羞辱!  

冯氏的祖父,可是真庙时的宰相冯拯。  

老冯家如今虽然衰落了,但遗泽仍在。  

这一次,就是老冯家发力了,把官司打到了两宫面前。  

太皇太后已不管事,所以做决定的就是向太后。  

向太后做出这个决定,并不叫人意外。  

因为,她也是文臣之女,嫁到的皇家。  

自然对冯氏这个弟媳妇很同情,所以就有了这个诏书。  

此事,只是小事。  

甚至都算不得事!  

因为,冯氏本来就该享有相应的待遇,是赵颢拖着死活不上表朝廷。  

现在,向太后下诏,赐下封号、法号、紫衣,算是名正言顺的确立了冯氏在瑶华宫的地位。  

赐号之后,扬王赵颢过了两天才扭扭捏捏的上了谢恩表。  

但其世子济州团练使赵孝骞在朝廷下诏后的当天,就入宫谢恩了。  

出宫后,他就直奔瑶华宫,隔着宫墙,给冯氏磕了头,据说他还发誓,要‘早日接母亲出来团聚,享天伦之乐’。  

孝心可谓是至诚!  

就是,他要怎么才能‘早日接母亲出来团聚,享天伦之乐’呢?  

在太皇太后还在世的如今,大抵只有一个可能——扬王颢薨逝!  

大孝子啊!  

此事传出去后,听说在亲贤宅里,发生了父子矛盾。  

有人说,世子济州团练使孝骞被扬王重责。  

然而,当扬王想命人将世子捆起来鞭笞的时候。  

世子打着‘小杖受,大杖走’的旗号跑到了隔壁的叔叔家,在荆王覠的保护下,才免于被扬王鞭笞的悲剧。  

赵煦当然不可能知道亲贤宅内的事情,他在听说了堂兄对母亲的孝顺之行后,非常感动,于是赐赵孝骞锦缎十匹,同时他忧心婶婶在瑶华宫孤苦无依,特旨命瑶华宫提高希真寂凝大师的待遇,直接拔高到最高一档!  

冯氏旋即上表谢恩,表示一定在瑶华宫好好修行!  

老赵家内部鸡飞狗跳的时候,汴京城中的舆论,在持续发酵。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