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六章 部署(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睁开眼睛,李资义眼前,仿佛还在闪现着昨日在汴京城城外所见的一切。  

魁梧的甲士,明亮坚利的甲胄,如高墙一样沉默,也如潮水一般前进。  

他深深吁出一口气:“如此强军!不愧是上邦啊!”  

“若是国主早知如此,就该早早的上表称臣…”他从怀中摸出一封由他的国君,高丽国王王运亲笔所写的奏折。  

他将奏折打开,看着抬头的文字:有宋高丽国国王臣运,顿首再拜,恭问大宋皇帝陛下圣躬万福…  

有宋高丽国,或者说大宋高丽国。  

这是过去高丽与这中原王朝往来的杀招。  

因为每每高丽人如此上书,就意味着,高丽国将断绝与辽国的臣属关系。  

转而奉中原的宋庭为正朔,用宋庭历法,行宋庭年号。  

这一招,对于如今的这个大宋王朝来说,不啻是仙丹灵药!  

故而每次祭出,总能让大宋的统治者,飘飘欲仙,从而对高丽人的要求,无论是贸易还是纳贡,都大开绿灯。  

同时,这也是之前三次高丽与辽国发生战争时,高丽人放到谈判桌上的重要筹码。  

而且,每每拿出来,总能起到奇效!  

最终都能在谈判桌上,迫使辽人让步。  

可不要小瞧了,这种嘴上的臣服、朝贡的形式。  

对于如今的宋辽两国来说,任何一个外邦的臣服与朝贡,都是弥足珍贵的。  

因为这关乎着,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合法正统这个要命的问题。  

正所谓,唯名与器不可以假人!  

所以,无论宋辽,都会在对外方面,表现的非常慷慨。  

向两国朝贡,是很多小国的重要创收手段。  

奈何…  

李资义看着这封在他出发前,被他的君主,视作杀手锏的奏疏。  

他垂下头去,叹息起来:“迟了啊…”  

若是在辽军入寇的时候,他的君主,能立刻反应过来,马上向中原称臣。  

这封奏疏,大抵能换回许多好处。  

但在现在这个时间点上…  

高丽,已丢了开京以北的所有城市、山区。  

而中原的宋庭,如今也已经有了强军。  

正如昨日,他回到汴京后,宋庭的那位翰林学士刑恕告诉他的:“贵国今已如累卵…”  

“我主固怜贵国无辜…”  

“然则,我主忧心,恐援贵国之物未至,而贵国已亡矣!”  

“如此,不止平白得罪了辽人不谈,还将使我大宋之甲械,落入辽人之手!”  

就是咬死了,高丽现在已有败亡之势。  

宋庭担心,投资打了水漂,还可能被辽人发现,影响宋辽关系,造成外交动荡。  

李资义只好对刑恕夸口高丽军势,吹嘘开京城坚墙高,断不可能被辽人攻破。  

奈何…  

他的牛皮刚刚吹出去,就看到了后者嘴角露出来的讥笑。  

然后,刑恕就告诉他。  

宋庭完全知道,辽与高丽之间的战争细节。  

因为有宋使到过辽主位于开京城外的大帐,曾亲眼目睹了辽军攻城时的阵势。  

这就让李资义尬住了。  

毕竟,如今的高丽战局,战报能说谎,可战线不会。  

事实就是,在李资义离开汉阳前,汉阳与开京之间,最后的陆路联系,已经被辽人彻底切断。  

这还不算什么!  

最要命的是,高丽的武臣们,现在已经不敢和辽人野战了。  

今年,从汉阳出发,前去增援开京,并试图解围的前后五支兵马,都已经败亡,不仅仅损兵折将,甚至没有在战场上,取得哪怕一次胜利!  

这对士气的打击,是巨大的。  

所以,他的君主,才会遣他来中原求援。  

同时,还派人去了辽主那边乞和。  

这就是在做两手准备。  

也是高丽人,早已经习惯了的外交手段。  

宋、辽两边求。  

无论那边能成,都是胜利!  

甚至,可以借着一方来压另一方,以此为自身谋求最大利益!  

奈何…  

奈何…  

他这边是失败了!  

李资义颤抖着双手,捏着手上,原本被他视作无上珍宝的国王亲笔奏疏。  

他脑海中,回荡着昨日,那位宋庭翰林学士的话。  

在他掏出了这封奏疏后,对方所说的话。  

“迟了呀…迟了呀!”那个宋庭的翰林学士叹息着:“若是去年…不…哪怕是今年年初,贵国国主能如此…”  

“我主说不定,还愿意为了贵国国主的这片诚意与忠心,冒险与北虏交涉…”  

“可是…如此,我主大宋皇帝陛下,已与辽太孙殿下,约为兄弟,宋辽两国如今已是挚爱亲朋一般的关系!”  

“贵国国主固忠,我主也不能失义啊!”  

所以,这封奏疏,还没有来得及递上去。  

就已经被宋庭拒绝了。  

那位宋庭的翰林学士,已明确告诉了他——即使贵国呈递此奏,我国也不会应允贵国所请!  

直到,李资义奉上了黄金百两为酬。  

那位翰林学士,才悄悄的指点了他一条明路。  

高丽应该先把上次大宋售与高丽的甲械的钱还上。  

只有这样,大宋才会考虑,下一步对高丽的援助或者军售。  

否则…一切休谈。  

因为…  

“我主大宋皇帝陛下,最重信义二字!”  

“贵国若不守信,我主如何行义?”  

想到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