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三章 兄弟(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金砂,倒入一个铁盘,王大枪拿着它走到火炉前,开始烘烤起来。  

这个时候,门外的小道上,传来了马蹄声。  

王大枪站起身来,看向门外,然后他就笑了起来。  

来人也在门外下马,隔着篱笆和王大枪笑起来。  

来人是潘随的小舅子。  

准确的说,应该是潘随的妾室的弟弟。  

他也是汴京人,大名唤作黄旗,因为排行老三,所以大家都叫他黄三郎。  

“大枪,大枪,姐夫托俺,给你捎来了汴京的信!”  

王大枪立刻惊喜起来:“可是俺娘的信?”  

“嗯!”  

王大枪脸上露出期待之色,他赶紧问道:“可有俺兄长的消息?”  

“有的!”黄旗从怀中取出信来。  

王大枪赶紧将手中的铁盘放到一边,过去开门,将黄旗请了进来。  

只听着黄旗道:“却是要恭喜大枪兄弟了!”  

“汝兄王大斧,如今已是正式的官人了!”  

“而且是有差遣的那种!”  

王大枪瞪大了眼睛,满脸不可思议。  

他哥哥…  

那个平素一声不吭,只知道埋头练武,根本不懂如何与人打交道的哥哥,成了官人了?  

他赶紧接过信,看了起来。  

信,是母亲亲笔所写,王大枪第一时间就认出来母亲的字迹。  

在信中母亲告诉他,大哥前年得了太后娘娘家的族人青眼提携。  

然后跟着去了熙河那边,现在已是授了官身,官府那边,还多次派人登门道贺了。  

几乎是每隔几个月,就能听到哥哥升官的消息。  

如今,哥哥已经因军功自三班借职迁左侍禁实授熙州南关堡兵马钤辖。  

不止如此,母亲还告诉他,向家来人,把哥哥家的两个儿子,都送到了附近的私塾里进学去了。  

束脩和拜师钱,都是向家人出的。  

向家的老封君(向宗吉之母,不是向太后的母亲),还请母亲登门见过一面。  

所以啊,老母亲告诉王大枪,南方瘴疠,要是他在这里过的不如意,可以回家。  

相信大哥会给他安排一个事情做的。  

王大枪看完信,陷入了沉默。  

大哥…居然变成了官人了…  

而且还是钤辖!  

甚至攀上了向家的关系!  

这让王大枪在为哥哥欢喜之余,内心之中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特别是,当他看到母亲说,他可以回家,哥哥会关照他的时候。  

王大枪想起了,过去他在汴京扛大包的时候,每次缺钱了,都是哥哥悄悄接济他。  

在这一刻,王大枪再次想起了自己昔年的豪言壮语。  

“俺要发财!”  

“俺要娶县主!”  

在这交州的一年多时间,他一度忘记了这些事情。  

但现在,他重新记起来了。  

“俺一定要发财!”他默默的告诉自己:“然后风风光光的回家,让母亲替俺高兴!”  

“就像现在,母亲为大哥高兴一般!”  

“俺还得娶个县主,去伺候母亲!叫母亲也享受一下,被皇亲国戚叫姑母的感觉!”  

他那个娶县主执念,是来自他幼年。  

和他家同一条街上的富商,娶回了一位县主。  

婚礼当天,娇滴滴的县主,跪伏于富商父母之前敬茶,口称新妇,拜为舅姑。  

当时,年幼的王大枪在人群中看着无比羡慕。  

也是从那时起,他发誓要娶一个县主回来!  

如今,年少时的梦想,重新被唤醒。  

王大枪拿着信,看了看浑家,也看了看浑家那隆起的肚子。  

那里面有着他的子嗣。  

然后,他看向黄旗,道:“三郎啊…俺听说,潘官人近来想在广源州搞保甲校阅?”  

“嗯!”黄旗点头道:“这是安抚吕相公压下来的差事!”  

“吕相公希望在交州各地,组织南迁客户,每六个月校阅一次,以便安抚司可以拥有一支可用的战力!”  

王大枪看向黄旗,主动说道:“请三郎回禀潘官人!”  

“就说,这南安铺的保甲校阅交给俺大枪了!”  

“俺一定操练好儿郎们!”  

“不叫官人丢脸!”  

黄旗大喜不已。  

这事情是个苦差事。  

因为,南下的客户,基本都是以元丰八年、元祐元年在河北、淮南工地上筛选出来的英雄好汉为主。  

而英雄好汉们都是些什么成色?  

这些人,都是滚刀肉,老油条!  

叫他们给自己圈地、淘金,或者给他们工钱,叫他们去押运、办事,一个个都很积极。  

但叫他们无偿的,隔三差五的组织起来操练军伍。  

那就一个个都是推三阻四,各种不配合。  

若再让他们守规矩,在校阅的时候,依军法从事。  

那他们马上就能闹出各种事端来!  

此地又非内郡,官府力量薄弱,很难强行逼着这些人心甘情愿的操练、校阅。  

更麻烦的是,这些人里,很少有和王大枪这样有了家室的人。  

大部分,哪怕官府千方百计引导,也不肯成家。  

一个个都是有钱就赌,赌完就买醉。  

燥起来的时候,就拿些铜钱,寻个土司家里的婢女交易一发。  

就和过去的王大枪一般。  

对这些人,安抚司几乎没有办法!  

因为逼得急了,他们可能会润。  

他们要是润了,是会影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