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四十四章 套娃(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送走吕惠卿,赵煦也没有别的事情,便命人搬来一张小凳子,然后坐在菜圃前,看着菜圃内,辛勤飞舞于其中,采摘着花蜜的蝴蝶与蜜蜂。  

这块菜圃内,种了两种不同的莱菔(萝卜)。  

一种是北方本地产的原始莱菔。  

这种莱菔根茎小而短,只能食用茎叶。  

另一种则是苏轼去年敬献的登州莱菔,成熟后其根茎大约有两三寸长,两指宽的样子。  

吃起来口感确实可以,清甜清脆之余,略带辛辣,用来冬日烹煮羊肉,确实不错,也不枉苏轼写诗赞其:从渠醉膻腥。  

而今年,赵煦将这两种莱菔,种到一块菜圃里。  

就是希望,可以通过人工授粉,实现杂交,从而培养出根茎更大的萝卜。  

最终,栽培出近现代的大萝卜。  

这是现在最希望短期(三五年)取得成效的杂交育种。  

如今,正值莱菔开花的季节,菜圃里,上百株莱菔,开着一朵朵小小的粉红色或者白红色的小花。  

赵煦正看的出神,前去学士院传旨的冯景,蹑手蹑脚,来到他身后。  

因为知道,赵煦更喜欢看这御花园中菜圃内的花。  

所以,冯景没敢打扰。  

但赵煦却已察觉到了冯景的脚步声,他没有回头,只是道:“冯景,学士院今天是谁轮值?”  

“回禀大家,今日依旧是范学士…”冯景轻声回答。  

“唔…”赵煦吁出一口气,道:“却是辛苦范学士了!”  

因为刑恕需要负责很多外交事务,所以,一直以来,范纯仁都是在学士院和集英殿之间打转。  

尤其是今年正月以来,因为刑恕的谈判工作越来越多。  

故此,范纯仁常常连休沐日都是在学士院里上值。  

“看来学士院得进一位学士才行了。”赵煦轻声说着。  

冯景当即心领神会:“大家说的是呢!”  

“范学士常年在学士院上值…臣听说,范夫人在家,已埋怨了许多回,还与申国公诉过苦…”  

“郭舍人也常常忧心学士身体,尝劝学士回府休息…”  

范纯仁是吕公著的女婿,同时他的女婿郭忠孝在赵煦身边担任閤门通事舍人兼知閤门事、同点检通见司公事。  

这就是范纯仁,每次廷推都是陪跑,不可能进入两府的原因。  

岳父是宰相、女婿是皇帝身边掌管内外机密的人。  

这样的人,若是过去的话,是不可能在京为官。  

是必须出知的。  

赵煦能留下他,真的是因为信任范纯仁,同时也是他家世好,舆论不会因此反弹——范仲淹的儿子,必须是忠臣!  

“大家可有人选?”冯景小心翼翼的问道。  

赵煦轻笑起来:“若以文章论,该是二苏…”  

“只是大苏在登州,且资序不足…”  

“小苏刚刚出知陈州…”  

“皆不可选!”  

这是自然的,唐宋八大家之二的苏轼兄弟,绝对是当代最适合进学士院的人选。  

但大胡子的嘴巴,太容易惹事。  

赵煦还不敢让他入京,不然天知道,他会说出何等惊世骇俗的言论来。  

正好,苏轼在登州玩的也很嗨。  

赵煦也就让他在登州嗨皮了。  

赵煦本来是想培养苏辙。  

奈何苏辙太天真,被人当枪使了。  

最后虽然被张方平、苏颂保了下来,却也是彻底得罪了太皇太后,只能出知陈州,避避风头。  

两宫撤帘前,他是别想回京了。  

而当代文臣士大夫,二苏之下,多少有些青黄不接。  

合适的人,不是太老了,就是太年轻了。  

可学士院确实需要进一两个人,来分担范纯仁的工作。  

不然,赵煦怀疑范纯仁要过劳死。  

赵煦也是无奈的摇头:“为今之计,也只能是从中书省、门下省选人了。”  

“或可效仁祖除宋绶权直学士院的故事,从中书省、门下省中择人权充学士院…以观后效!”  

赵煦说的是乾兴元年的事情——当时的三位翰林学士李维、晏殊、李资都在永定陵充陵园使。  

翰林学士院无人可用,章献明肃就命宋绶进入学士院当了临时工——权直学士院、知制诰。  

宋绶只干了两个月,就因为太年轻,得罪了章献明肃,而被罢出知南京应天府。  

但宋绶根本不亏!  

进一次学士院,哪怕是临时工。  

也等于有了翰林学士的资序,算是四入头。  

而四入头,等于宰执候补。  

所以,等到明道年间,宋绶就顺利拜为参知政事。  

冯景虽然不知道这些朝堂的旧事,但他很会察言观色。  

听到这里,他心中就已经明白了赵煦的意思。  

于是闭上嘴巴,不再说话。  

当天晚上,汴京城就出现了小道消息。  

天子有意,效仿仁庙乾兴元年故事,从中书省、门下省,选一二大臣,暂充学士院,以观后效。  

顿时,一石激起千层浪!  

中书省的中书舍人还有门下省的给事中们,人心浮动。  

所有人都开始伸长了脖子,看向皇城大内,就盼着能有机会,到赵煦面前表现一二。  

好叫赵煦能在未来选人进学士院的时候,能点他们的名。  

于是…  

当赵煦找人写敕书的时候,中书舍人们一个比一个激动。  

而门下省的给事中们,则纷纷无脑通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