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六章 布局南洋(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元祐二年九月甲戌(25)。  

更先帝御神殿名曰:启运。进尊号曰:绍天启运英文烈武圣孝皇帝。  

绍天,继承上天交托的任务;启运,开启新的气象,也能解释为开启全新的基业。  

在这元祐二年,将尽之时,大宋朝廷做出这等决定。  

自然是蕴含着,极其深远的政治意义。  

先帝,既是绍天,又曾启运。  

那么,熙宁、元丰时代,在政治上就必须是正确的、可行的、有益国家的。  

哪怕,熙宁、元丰有再多问题,现在,也必须粉饰起来。  

至少在官方必须如此。  

不然,就是和朝廷对抗,就是诽谤先帝,就是亵渎神圣!  

于是,负责修《神宗实录》和国史的史官们,都等于得到了来自最高层明确的旨意——先帝之德,光照四海,泽被苍生!  

实在是大宋朝有史以来最好的君王!  

虽然说,在舆论嘴里,史官们都是刚直不阿,会为了真理和历史的严肃性,而和权臣、皇帝斗争到底,决不妥协、宁死不屈的正直君子。  

但,赵煦知道他们不是。  

因为在赵煦的上上辈子,他父皇的实录,就有一共两个版本。  

一个是元祐时代修的,叫‘旧录’,另一个是绍圣、元符时代修的叫‘新录’。  

而‘旧录’和‘新录’,在涉及变法方面的记录,不能说一模一样,只能说截然相反。  

然后,到了南宋时期,南渡的完颜构政权,因为不能批评赵佶的昏聩,所以就只好把所有错误,全部归于熙宁变法。  

于是《神宗实录》被修了第三次…  

而史官们们也很显然知道自己不是。  

所以,从负责国史修撰的有司到提举神宗实录修撰使范百禄等官员,纷纷上表,表示先帝之德,至大至圣,臣等不胜惶恐,奏表称颂云云。  

看似什么都没说,实际什么都说了。  

倒不是说,大宋没有头铁的官员。  

而是,头铁的官员,不可能被任命为史官。  

这也是统治者千百年来,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  

直接和史官索要起居录,太刻意了,吃相也很不好。  

而且,一旦有只言片语传出去,名声和面子上也不好听。  

与其这样,不如把问题在源头解决掉——只要我任命的史官和记录起居言行的官员,是一定会站在我这边的。  

那么,我为什么还要担心呢?  

被包养的人是不配谈独立人格的!  

当然了,既然是包养,那相应的好处,自然是要给足了。  

不然,就可能侮辱人家的专业了。  

所以,赵煦在看到了史官们的奏表后,当即下诏,以自己重视先帝实录编修工作的名义,增加相关有司公使钱额度。  

其中,神宗实录编修司的公使钱额度,直接涨了两千贯一年!  

而这大宋朝衙门的公使钱…  

谁不知道,是衙门里的官员小金库?  

虽然名义上,公使钱只能用于本司公务支出,可问题是,公使钱完全没有监管!  

实际该怎么花,都是本司主官一句话的事情。  

所以,这道诏书实际上就是给史官们送钱。  

但,做的相当体面,谁都挑不出来刺。  

史官们得了这么大的好处,赵煦相信,以他们的专业性是必不会叫自己失望的!  

在给伟大的大宋神宗皇帝,加尊号后的第二天,九月已亥(26)。  

以皇城使、内侍押班粱惟简充都大管勾神宗皇帝御容迎奉使,恭奉先帝御容,往安洛阳会圣宫。  

赵煦于是率领宗室外戚大臣,亲临景福宫,身服孝服,手持竹杖,在刚刚命名的启运宫内,哭送先帝御容,往安洛阳祖庙会圣宫,一直哭送到景福宫的大门,才率着群臣跪别先帝御容。  

等到粱惟简率领的队伍,在鼓吹班的骑士们,吹奏的礼乐声中,缓缓的消失在视线尽头,赵煦才站起身来。  

大宗正赵宗晟、同知大宗正赵宗景、嗣濮王赵宗晖,这三位宗室长者立刻上前,拜道:“臣等恭请皇帝陛下除服!”  

其他宗室、外戚大臣,也都纷纷跪下来:“臣等恭请皇帝陛下除服!”  

赵煦流着眼泪,哭着说道:“我凉谙尚在,皇考神灵未远,岂能除服?”  

群臣拜道:“礼如此,奈何?”  

“请陛下除服!”  

赵煦自是哭着再次拒绝:“严父恩深,我何忍除服?”  

“请陛下为社稷计!”群臣再拜奏请。  

如是三番,赵煦方才在群臣的哀求下,脱下了身上的孝服,换上了崭新的白色常服。  

然后,他深深的看向景福宫外的宽敞御道上,所留下的深深的车辙痕迹。  

他微微吁出一口气,心中暗暗道:“父皇…儿臣,再次与您永别了!”  

是的!  

尽管,大宋神宗绍天启运英文烈武圣孝皇帝驾崩已近三年。  

但直到现在,当他的御容画像之一,被恭送前往洛阳祖庙会圣宫中奉安,他的葬礼仪式,才算真正的完成。  

这是礼!  

繁琐冗长,但庄重肃穆。  

“您放心!”  

“儿必不负您!”  

“必中兴国家!”  

于是,赵煦在回到宫中,将先帝御容,已由粱惟简护送前往洛阳祖庙奉安的事情,告知两宫。  

两宫听完,都是望向洛阳方向,流下眼泪。  

但很快,她们就恢复过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