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4章 百万曹公(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利的政策,其中比较重要的应该是隋唐大运河。  

毕竟隋炀帝直接将整个隋朝都梭哈了上去,可谓是勇气可嘉,治河成本可谓是旷古绝今。  

虽然广神的初心可能只是想下江南看软妹子,但大运河终归还是为联结华夏南北做出了不俗的贡献,并且为后来的朝代出了一道难题。  

隋唐后气候变化加上水土流失,黄河这条母亲河时常发怒,宋朝和明朝的历史基本上也是对黄河的治理史。  

元朝啥情况就不多赘述,对黄河的治理不能说是无动于衷吧,只能说是彻底躺平:爷玩海运去了!  

好在大明出了个牛人水利专家潘季驯,首创“筑堤束水,以水攻沙”的办法成功治理黄河,收拾了带元扔下的烂摊子。  

不过其中值得吐槽的就是元朝或是躺平或是以宋为鉴,总之正确的改漕运为海运。  

结果到了明朝因为禁海又给改回去了。  

“百万漕工衣食所系,废漕改海断然不许!“  

这句大伙耳熟能详的影视台词也算是透露了一部分明亡之因。  

不过说到与用水相关,近年来网上总是有一个说法,与今天气候的主题还有点关系。  

部分人认为古罗马帝国就已经实现了自来水,高明!  

古中国一直到民国还在依赖井水,看天吃饭,真是躺平!  

而这,UP主就要为祖宗们说两句话了。  

汴京暖房,赵普将那后世所合唱的乐词写好默默读了两遍,简直是越看越喜欢。  

其中追思强汉,号召良家子为国出力的想法他也看的分明。  

只不过最后一句话让赵普有点愕然:  

“倭奴?”  

倭国他当然知晓,毕竟前唐与其打过不少交道,算不上陌生。  

但在赵普过去的人生几十年里,确实没见过倭奴。  

此处不仅将其写入其中,而且如此郑重其事?  

赵匡一言不发,反而侧了侧脑袋朝着赵普发问:  

“则平以为漕运较之海运如何?”  

赵普沉吟了一下,若是以前,海运只能说是无稽之谈,但此时听闻宋之后有改海运,而且看这声音的意思,海运乃是正途…  

不不不,赵普心中摇了摇头,这些其实都算不上什么紧要,真正的问题是此时官家的忽然发问。  

虽是私下问询,但此时赵普左手边是赵光义,右手边是赵匡。  

他能感觉得出来,官家虽是随口所说,但此时左右两边都隐隐有视线在盯着他,眼看就非得拿出来一个说法不可。  

刚回汴京还不足两个月的赵普顿时有点为难,一再沉吟。  

赵光义此时已有点不耐道:  

“兄长,仙家亦有言,百万…”  

话还未没说完就听“哐啷”一声,赵匡俯身将不小心掉到地上的玉斧捡了起来:  

“百万什么?”  

赵光义当即住口一言不发。  

赵普双眼盯着光幕头也不抬道:  

“臣以为,汴京地处要害,漕运不可停。”  

赵光义脸上漾起笑容,但赵普还没说完:  

“然合后世断言,海运亦当试行。”  

赵光义脸上的笑意隐去,但旋即就又捏了点笑意涂抹在脸上,开始对赵普称赞起来。  

李世民对这三言两语琢磨了一下,随即就大胆猜想:  

“这元之都城,恐怕乃临海之地。”  

也是唯有如此,才能解释这蒙古元对黄河之滥置之不理,反而兴海运。  

毕竟看后世蒙古国之位置就知晓,说什么蒙古,都是胡人罢了。  

弯弓射鸟之辈,岂能有如此远见知海事乎?  

而其临海,且依然靠北需要南方之粮。  

脑中稍微想了一下基本就可断定:  

要么是临海之大城,要么便是其地有河入海。  

再寻一地势相较险要之地,心中已经有模糊猜测:  

“这北京,应该能享三会海口之地便利,又能控幽州之地利。”  

而再一想想后世那一路走低的气温,以及富庶的南方,李世民也不禁有了猜测:  

“居苦寒之北,遥控富庶江淮,难也。”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