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统有名无实?  

张飞盯着光幕上曲折的故事,最终恍然大悟:  

“又是大哥的问题!”  

刘备才懒得与张飞置气,只是觉得:  

“我当时临死,谁能想到后事是这样的呢?”  

“三弟!”关羽制止了张飞进一步作死,对孔明反而很是理解:  

“剿灭南中叛乱,随意一将均可。”  

“但若平南中之乱,非军师不可。”  

张飞想起来那些自己现在都不明白的什么利益捆绑,叹服道:  

“这倒是!”  

“而且那李严还是个脑壳有病的。”  

“要是真让他带兵,可能军师死了都看不到北伐。”  

刘备只能在心里感叹,还好那李严并不在此。  

不然非得跟三弟拼命不可。  

糜竺感觉以自己只会赚钱的脑子来看也难以理解:  

“劝军师加九赐进王,莫不是以为军师是曹贼乎?”  

“那他干嘛去益州?”简雍觉得李严在人生重要路口迷路了:  

“其人本就是刘表之臣,曹贼来时直接投了曹操。”  

“说不定此时已经成了曹贼心腹了。”  

糜竺谨慎不看好:  

“就这错漏百出的计谋水平,曹贼也未必要他。”  

一些小细节,往往就隐藏在史书小细节里。  

比如因为李严这档子破事儿,丞相不得不从汉中回来到刘禅面前去说明情况。  

这也是刘禅与他的相父见的最后一面,丞相可能还有空回家去见了疏于教育的幼子,和默默支持从不多言的夫人。  

丞相是个好丞相,同时也在努力做好一个父亲,成都的家庭给了他短暂的温馨,直到回到汉中时候,丞相还给自己哥哥写信聊到了自己儿子:  

丞相觉得自己儿子聪明伶俐,但是太过早熟,担心以后成不了大器。  

咱们现在有句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丞相家当然不穷,但对诸葛瞻来说,父爱毫无疑问是贫瘠的。  

这个被寄予厚望诸葛亮幼子,却只能从旁人之口了解自己的父亲,因此早熟几乎是必然的,他要让自己的言行举止,配得上是大汉丞相的儿子。  

而诸葛亮,选择将自己全部心血都倾注到这片土地上。  

他要组织一次前所未有的北伐,倾尽全力,为季汉搏一个未来。  

而在卤城大败之后,整个雍凉便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焦躁中。  

虽然曹叡很想骂娘,但为了安抚军心,还是为雍凉的将领都封爵赐功。  

而曹叡本人的态度史书也有记载:“天子忧之。”  

而当时的时局,史册总结的相当精准:  

雍凉不卸甲,中原不释鞍。  

“威震如此!”  

张飞很羡慕。  

二哥有威震华夏,子龙有七进七出。  

即使大哥也有夷陵掀桌子迫使孙权认了大魏吴王这个头衔。  

此刻军师更是靠着北伐积威如此。  

相比之下自己那个宕渠之战好像就真的不太够看了。  

不对,如今看来那个宕渠之战也就胜了张郃,而张郃呢?也就胜了马谡。  

自己仅比马谡强一线?  

张飞摇头,今天过后他也要请战,不能只在临沮韬光养晦了。  

但实际上没人搭理张飞,众人都在看着光幕怔怔走神。  

即将就是决战了!  

明白后世为自己传名之后,黄忠对军功首次有了渴望。  

而如今看着这肃穆的气氛,黄忠第一次开始痛恨自己的老迈之躯。  

关羽在走神,襄樊轻慢带来的结果就是自己死了承了所有义名。  

而复兴炎汉的责任全部压在了兄长身上,兄长一死再被军师独立挑起。  

果然如光幕所说啊。  

“魂归泰山府君,反而最是轻松简单。”  

刘备动了动嘴唇:“夷陵…”  

一切始于夷陵,一切葬于夷陵。  

放手一搏,亡命一赌,最终满盘皆输。  

汉失天命乎?刘备第一次有点怀疑。  

孔明不说话,因为黄月英靠在他的背上在默默哭泣。  

夫妻同心,孔明也知晓此刻并不用说什么,只握紧了夫人的双手。  

最后一次北伐之前,丞相在给自己兄长写信时候,顺便给孙权写了一封信。  

丞相表示:求求你们江东做个人吧!  

今天情况特殊,不过二更稍后,八点以前应该。  

(本章完)  

最新网址:ixsw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