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1【推动改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鄞儿,最近这段时间,都没见你进后宫,一定很累吧?”张玫娘关心的问道。  

项南笑了笑,“还好了,不算累。”  

他这几日忙着推动教育改革。  

像《算学》、《物理》、《化学》、《法制》、《自然》、《标点符号》、《简化字》等书籍,都得由他负责编纂,工作量自然不小。  

更何况,他每天还要批阅奏折,上朝与群臣共商国是…实话说,也仗着他有武功,可以盯得下来。  

换另一个皇帝,怕是早就累趴了。  

“再忙,你也要回后宫多转转,多走走。”张玫娘劝道,“皇帝现在就一个皇子,实在有些单薄,应该多多开枝散叶。”  

项南一愣,点了点头。  

只有一个孩子,的确不太保险。  

不说古代医疗技术差,不定得点什么病就没了。就算他能长命百岁,如果才干不高,也很容易把江山葬送了。  

就像秦始皇何等英明神武,结果秦二世胡亥残暴无能,激起民变,没几年就把江山给葬送了。  

“我也知道,后宫只有两个妃子,的确单调了些。”张玫娘又道,“皇上应该多找些妃子才好。”  

后宫方面,贬黜高如意后,项南身边就只两位妃子,一位曲小枫,一位赵瑟瑟。  

而按豊朝祖制,皇帝的妃嫔阵容十分庞大,有皇后、四妃、九嫔、二十七世妇、八十一御妻。满员得话,就得一百二十二人。  

“不用了吧?”项南一听,连忙说道。  

本来以为当上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是件很爽的事情。但其实真当了皇帝后,才晓得那有多坑爹。  

一个人要应付一百多人,哪有那么多精力。就算项南武功高强,精力充足,也架不住这么蹂躏的。  

再者,一个人应付一百多人,按雨露均沾,一天一个计算,轮一次都得等三个月。三个月才能见一面,能有什么感情基础。而没有感情基础,不就跟嫖一样,哪有什么趣味可言。  

何况,他之前只有三个妃子,互相之间,就已经是勾心斗角,让他身心疲惫。再加一百多个,那真是要了命了。  

每天光是平衡后宫的矛盾,就已经让他身心俱疲了,还指望着能做什么大事。  

“怎么能不用。你总算是豊朝皇帝,后宫哪能那么寒酸?让那些外邦看了也不像话。”张玫娘劝道,“充实后宫才能多育子孙,而且,也有助于你笼络朝臣。”  

项南见她这么说,想了想,也觉得有道理。  

“那好吧,这件事就交由母后操持。”项南想了想道,“不过不要多了,就限三个吧,太多了也不行。”  

张玫娘点点头。  

随后张玫娘便颁下懿旨,要求豊朝境内的五品以上官员,挑选家族中的适婚女孩儿送往京城选秀。  

消息一出,举国轰动。  

所有五品以上官员,都积极行动起来。  

有女儿、妹妹的自然高兴;没有的也送表妹、堂妹;甚至还有人现买美女,充作义女,也给进献上来的。  

毕竟一旦雀屏中选,她们就是皇帝的女人。而枕边风一吹,荣华富贵,就能唾手可得,自然人人奋勇。  

因此一时间,通往上京的驿道、运河上,充斥着上京选秀的佳丽,莺莺燕燕,十分热闹。  

项南得知这一情况,都有些哭笑不得。  

他只是想选几位美女,充实后宫而已,没想到会惹出这么大乱子。  

真是封建社会,君权至上,一声令下,举国震动,他算是深有体会了。  

“玛德,我之前推‘摊丁入亩’,你们怎么没那么积极?”他又忍不住吐槽道。  

他推“摊丁入亩”、推“官绅一体纳粮、一体当差”、推“教育改革”,那些官员就左搪右挡,很不配合。  

现在选妃,就这么积极,真是见便宜就上,见困难就躲,自己还得好好敲打他们才行。  

送上京来的佳丽要经过层层筛选。  

太高太矮太胖太瘦的都不行;再查五官、头发、四肢、颈背,不合格者也被淘汰;嗓音微弱、浑浊的也被淘汰;再查她的性情、贤愚、作风,癖好,不合格者再淘汰…  

最后再由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一起测试,看她的言谈举止、琴棋书画、针织女红等,最终优中选优,选出最后的十人。  

再由项南选出最看好的三人。  

豊朝五品以上官员足有三千余人,再加上王公、勋贵,因此此次送京的佳丽近四千人。四千人中选三人,称得起是千里挑一。  

选出的佳丽无论相貌、身材、气质、谈吐、才艺都无疑是好得。  

项南一看,都几乎挑花了眼,恨不能全都收了算了。  

不过他最后还是克制了贪欲,只选了三个。  

这样的话,总共五位嫔妃,还算是应付的过来。  

况且,选妃又不是一次的事。  

按祖制,选妃要三年选一次。不过大部分皇帝都没那么频繁。像李赜上一次选妃,还是十年前的事情。  

另外,除了皇帝海选妃子之外,还有周边各国进贡来和亲的女子。  

人家都是抱着善意来得,不收也不合适,所以还得留点位置,给那些番邦女子才是。  

因此添三个后妃,已经算不错了。  

之后几年,项南没再张罗选妃,而是忙着推动改革。  

比如全国土地普查、人口普查工作,如火如荼的展开。  

大量的流民被安置,无主之田被重新分配,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