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4 康王裴谦(上)(6/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多久?”  

李纲想了想:“回官家,臣以为若要伐金,非准备五年不可。”  

裴谦的眉头紧蹙,很不高兴。  

五年?  

朕费这么大劲穿过来,还要等你五年?  

更重要的是,经过这段时间的相处,他隐约意识到,李纲确实是个能办事的。若是给他五年,说不定还真能练出一支硬刚金人的强军。  

那怎么能行呢?  

裴谦默默叹息,看起来,这李纲差不多是该用到这里为止了。  

让他把主和派的那些废物全都赶走之后,他的使命也基本上达成了。  

接下来裴谦要做的事情很简单,那就是想办法找个不靠谱的将领,逐步地将军权交过去,然后尽快开始御驾亲征!  

你李纲不是要五年才能打吗?  

那朕就找个三年、甚至两年就敢打的将领。  

想到这里,裴谦看向其他的众臣,尤其是一些武官:“谁有把握在五年内伐金?”  

裴谦十分确定,只要有人站出来说,能在五年内伐金,他立刻就会成为下一任的枢密使,甚至可以成为天下兵马副元帅。  

至于天下兵马大元帅…那不能给,那是裴谦自己当的。  

如果两人同时竞标该给谁?那当然是看谁承诺的时间短了。  

结果让裴谦失望的是,面前的这些官员竟然全都低下了头,根本不敢与他对视。  

甚至还有几个不开眼的大臣附和李纲的说法,说伐金之事过于重大,要徐徐图之。  

“徐徐图之个屁!一群废物!如何替朕分忧!”  

裴谦气得拂袖而走。  

回到自己的寝宫,裴谦还在气愤不已。  

这些臣子都太没有想象力了!  

其实裴谦就想找一个好大喜功、心里没数的将领,抓紧带着皇帝一起送。  

但只可惜,目前朝堂中的这些人很多都是李纲提拔起来的,他们似乎…过分理智了一些。  

想要找这位合适的将领,恐怕还是只能往基层去找了。  

众所周知,基层的小兵中键盘侠应该是最多的,也不乏充满热情的愣头青。  

找一个合适的人选提拔上来,自然可以解决燃眉之急。  

只是…从何找起呢?  

裴谦根本认不全这些人,自然也无从知道谁是愣头青。一个一个召见吧,又太不现实。  

转念一想,决定翻一翻最近的奏章,看看会不会有什么收获。  

翻来翻去,一份一看就很厚的上书,出现在裴谦的眼前。  

“陛下已登大宝,黎元有归,社稷有主…”  

洋洋洒洒数千字,内容确实是不少。  

裴谦看得有些头疼,但为了大计,还是耐心看了下去。  

这份奏疏果然没有让他失望,因为才看了没几段,裴谦就果断抓住了重点,找到了他想要的内容。  

“李纲、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陛下之意,恢复故疆,迎还二圣,奉车驾日益南,又令长安、维扬、襄阳准备巡幸,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恐不足以系中原之望!虽使将帅之臣戮力于外,终亡成功。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敌势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则天威所临,将帅一心,士卒作气,中原之地,指期可复!”  

这段话的意思其实很明确:陛下你才刚即位不久,怎么就光想着往南跑呢?  

李纲、黄潜善、汪伯彦这群废物啥也不懂,就知道去南方偏安,这样下去中原百姓的期待不是全都要落空了吗?  

皇帝都跑那么远,那中原的抗金将领就算再怎么努力,又怎么可能打的赢?  

所以别跑了,赶紧回汴梁,趁着靖康之变发生的时间还不是很长,趁着金人对北方的统治还没有稳固,陛下就该亲率六军、御驾亲征,到时候中原这些金人只能被陛下按在地上打!  

看到这封奏疏,裴谦简直想要拍案叫绝。  

真是深得朕心啊!  

而尤其让他感到惊喜的是,这位上书之人不仅是一位坚定的主战派,而且还是一位比李纲要更加坚定的主战派。  

他上书不仅骂了汪伯彦和黄潜善这两个真正的主和派,还把李纲这个主战派,也给捎带着一起骂了。  

这说明什么?  

主战不彻底,就是彻底不主战!  

很极端,但朕喜欢!  

这不正是自己苦苦寻找的人才吗?键盘侠的属性简直都快溢出纸张了!  

裴谦立刻喊道:“来人!把杨舍人给朕叫来!”  

片刻之后,一位年轻的军官到了。  

此人叫杨沂中,对赵构倒是很忠心,考虑到他也掣肘不了李纲,于是裴谦就把他给留了下来。这人毕竟是行伍出身,凡是有军事方面的事情还可以问他,省得被李纲那厮给蒙蔽了。  

“杨舍人,这份奏疏你看看。”  

裴谦说着,将手中的奏疏递了过去。  

杨沂中恭敬地接过,认真地看了一遍。  

裴谦问道:“此人是何官职?你清楚吗?”  

杨沂中点头奏对:“回官家,臣清楚。此人乃是河北相州人,原为元帅府刘副统制麾下,后来赏为武翼郎,以武艺卓绝而著称…  

“之前曾在元帅府中与臣一起饮过酒。此次他越级上书官家,要官家御驾亲征,还弹劾三位宰执误国…  

“他只是一名小小的武翼郎,又是武官,朝堂大局、前线形势一概不知,却妄言弹劾,这多半是想像言官一样,博取直名罢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