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海上风波(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海风鼓动,大船告别滨城,一路向南,大船的速度不慢,很快就离开了东北,并在第二天半晚时分,抵达了胶州港。  

胶州港,海运贸易繁荣,是长江以北的对外通商口岸、以往的全国五大商埠之一、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  

这种香饽饽一样的地方,前朝自然是守不住的,不出意外的被普鲁士的人拿去做了殖民地。  

前些年,世界大战爆发,倭寇看准时机,集结了大批军队,袭击占领了这里,并在这片地区设立了军司令部和守备队两个军事机构,直接隶属于天皇。  

所以在胶州港的码头上,可以看到成群的倭寇军队在巡逻,维持秩序。  

似乎是滨城的硝烟飘了过来,这里一片肃杀氛围,就连港口的炮台都立起来。  

“嘟嘟嘟…”  

大船拉响汽笛,缓缓靠岸。  

这艘大船叫吉利号,是政记轮船公司的当家大船,政记轮船公司有倭寇背景,所以并没遭到阻拦,很顺利就靠岸了。  

靠岸后,张大帅安排的船长下去和这边的倭寇负责人交代了几句,便有成群的脚夫走上甲板,开始搬运货物。  

这是艘货轮,中途需要卸下一些货物,然后再次启程,因为停靠时间很短,所以船上的众人并不用下船。  

这里的动静,自然也引起了有些人的注意。  

莽夫二人组找上了正闭关修行的张之维。  

陆瑾一脸兴致勃勃道:“张师兄,要不要下去干一票?”  

吕慈也是一脸狠色,竖起大拇指在脖子上划拉了一下,意思很明显。  

“怎么干?”张之维瞥了两人一眼。  

“就好像上次在滨城那样啊,直接施展神威!”陆瑾说道。  

“无坚不摧!”吕慈补充一句。  

“……”张之维往外看了一眼,便否决了两人的提议。  

“现在大晚上,司令部都没人,去打一座空房子?而且,吃一堑长一智,人家明显有防备,指不定把司令部搬哪儿去了!”  

“再说了,上次只是咱们几个人,目标小,现在可是有一船人,大家伙好不容易摘出局,为了个司令部,又再次入局,不划算了!”  

张之维拒绝的原因,除了上述几项外,还有一点便是,几年后,这里会被北洋势力收回去,毕竟列强是不愿意倭寇做大的,这几年只是忙着打仗,怕倭寇背后捅刀子,所以牺牲这边的利益稳住倭寇。  

等几年,列强们稳定了之后,就会让倭寇吐出来了,当然,即便是吐出来,咱们这边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不过能拿回来,就是值得的。  

但现在端了他的司令部,日后倭寇只怕就有借口赖着不走了。  

“张师兄说的有理,是我们欠考虑了!”陆瑾说道。  

张之维点了点头,继续闭目打坐,但莽夫二人组却是没离开。  

“你们还有什么事吗?”张之维睁开眼问。  

“张师兄,李前辈的修行精要我们已经抄录完毕了,只不过里面有些东西写的太玄乎,太高深,我们不太能理解,所以想请教一下你!”吕慈说道。  

“俺也一样!”陆瑾说道。  

“说说看,哪些地方不懂?”张之维说道。  

凝练法箓不像打坐冥想,可回复自身,需要以炁为墨,以神执笔,最费精神。  

连续凝练了一天一夜,即便是他,也感觉心神耗费有点严重,需要歇一歇,正好给两人指点一下。  

“这个这个…”陆瑾翻开书,把一些不懂的地方指给张之维看。  

“还有这个!”吕慈负责补充。  

张之维看了一眼,道:“阳火阴符?”  

想了想,他解释道:“阳火阴符一般指道家丹道,运阴符,进阳火,阴中返阳,进其刚健之德,所以复先天也,不过,在李前辈这里,显然是有所代指,只是借道家理念,阐述自己的拳理。”  

“阴符,在古代之中,又被称为兵符,代表着杀戮,破灭,毁坏,粉碎,讨伐。”  

“以我的理解来看,这句话的意思是,每次出手,都得有两种手段,一进阳火,一运阴符。”  

“阳火很好理解,武道修行,讲究六阳俱全,头是六阳魁首,也就是说,心念一动,手,足,腰,腿,脊椎,头,全部都要配合到。”  

“而阴符,指的是一种运劲手段,要六阴俱全,也就是说,六阳一动,还需要心,意,气,神,五脏,经络也要运劲配合。”  

“练武的,讲究一个阴阳动静,阳火阴符养成,临阵对敌的时候,才能自然勃发,一念杀敌…”  

听了张之维的解释,陆瑾吕慈两个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啊,我发现越是高手,越是玄乎,李前辈的修行精要,言辞深奥,却没有具体的练法,若没有高人讲解,怕是很难理解的了啊!”陆瑾感叹道。  

吕慈也说道:“道无经不传,经无师不通,还好有张师兄在,不然还不一定能看得懂呢!”  

这便是师门存在的意义,一些手段,光有书,没有师父的指点,也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极难练成。  

陆瑾和吕慈本就天资聪慧,有了张之维指点,很快就明白了李书文修行精要里写的一些道理和经验。  

两人都觉得收获不浅,手痒难耐,想要切磋,便走出船舱,来到了甲板上。  

“吉利号”只在胶州港卸货,并没有停留太多时间,他们走出来时,早就已经驶离了港口,在继续开往目的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