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进军神州(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别派出两人,加入三方军团。  

不愧是世家出身,懂得权衡利弊,哪怕看好其中一方,却也不会孤注一掷。  

“好,晚上为你们举办出征宴,希望你们凯旋。”  

秦渊大笑着说道。  

夜晚,在城主府中举办了一场盛大筵席。  

翌日,六十万北羌大军,兵分三路,从明武城出发,前往尚陵郡。  

宜都郡如今虽无一方诸侯势力,可却也不是秦渊的地盘,同样要将之攻占下来,才能作为后勤基地。  

而秦渊也并没有闲着。  

在北羌大军离开的第三天,秦渊率领手底下的几支精锐,一路南下,进入天川益州的地盘。  

秦渊这支军队,数量不多,可却是豪华无比。  

甚至,随行的还有五万多的青狼,以及狼神祭司。  

这青狼桀骜不驯,必须要狼神祭司或者狼王,最差也要黑狼帝骑才能指挥得动。  

而且,青狼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肉食,消耗如此之大,秦渊自然不会让它们闲着,吃了肉自然是要干活的。  

经过几天的赶路,秦渊便抵达了天川益州的汶山郡。  

如今的汶山郡,虽然经过战火的洗礼,可很快又恢复了原状。  

甚至在秦渊势力接手之后,移入许多秦渊从主世界带来和的粮食,大面积种植之后,解决的粮荒问题,百姓生活过得越来越好。  

封建社会的百姓,需要便是这么的简单,只要吃得好,便满足了。  

所以,烈汉皇朝如今那么多个诸侯,其余势力的百姓都过得惨不忍睹,只有秦渊地盘里面的百姓,生活非常得好,甚至堪比百年前的盛世。  

甚至,这一消息,随着商人与游客的传播,基本上整个神州大地,都知道了西雍凉州与汶山郡的生活情况,许多生活不过去的百姓,都举家迁往西雍凉州。  

至于真假,没人会质疑。  

要知道,在秦渊当时只占据了两郡之地的时候,便招募了五十万的大军,并且后勤根本没有受到一点影响,所有人都知道,秦渊的底蕴如此之强,战争潜力超乎任何一方势力。  

而随着秦渊的动作,自然也引起了各路诸侯的注意。  

甚至暗地里,中原各大势力,都开始联合起来,如同当初对付天道军一般,遏制秦渊的发展。  

否则,继续让秦渊这么扩张下去,根本没有任何一个诸侯,能够是秦渊的对手。  

抵达汶山城时,宗继严代表的家族盛情欢迎秦渊的到来。  

宗家作为世家,又是秦渊的亲家,虽然之前投靠了秦渊,可影响力却随着秦渊势力的壮大,而变得越来越强。  

最重要的是,宗家几乎把所有的压注,都压在了秦渊的身上。  

将整个汶山郡送给秦渊,作为嫁妆,并且面对益州军的讨伐时,拼尽全力守护住了益州军。  

在蒙恬率军进攻天川益州之时,更是提供了一切的资源,保障一切需求。  

在汶山城只是待了一晚,席中秦渊给了宗继严很大的面子,向外人证明,宗家投靠秦渊是最正确的选择。  

之后,秦渊便率军,马不停蹄的前往了前线。  

如今,整个天川益州有三个郡落入秦渊的手中。  

分别是汶山郡,天山郡,万山郡。  

而现在蒙恬与白起的大军,正聚集于万山郡的边境处,准备攻伐川山郡。  

近乎四十万的大军,驻扎于一座名为穹地的要塞里。  

而在距离要塞十里外的地方,同样有着一个城墙高筑的要塞,那里驻扎着天川益州的军队。  

天川益州的州牧,名为李迁,乃是天川益州内三大世家之一李家之人。  

在烈汉皇朝势弱之时,李迁便展现出了雄心壮志,开始积蓄力量,并且一步一步的整合整个天川益州的家族。  

李迁不仅手段能力比西雍凉州的于本之强,而且背后的世家力量,也强于整个于家。  

李家的背后,便具有一位先天境界的武者。  

是天川益州两大先天武者之一。  

而另一位的先天武者,出身于张家,却是门阀家族。  

张家之女,嫁给李迁为正妻。  

可以说,整个李家与张家的利益,是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  

一个门阀,一个世家,以及两个先天武者,强强联合。  

经过多年的打拼,终于将整个天川益州都归入统治范围内。  

李迁一直在悄无声息的发展之中,十分低调,若不是汶山郡宗家投靠了秦渊,恐怕整个天下诸侯,都不会注意到李迁的动作,竟然不动声色的将天川益州给掌控了。  

而且,宜都郡的战争,更是没有看到李迁一脉的人。  

穹地要塞内,秦渊坐在首座上,看着底下的将领。  

以白起与蒙恬两人为主的众将领,皆到场中,安静的坐着。  

“我军这些日子以来,虽然拿下了天山郡与万山郡,可却是受到了重重阻碍,敌人在每一处要道之地,设下了重重关卡与要塞,严重阻挡我军的进攻速度。”  

蒙恬沉着声说道,“平均下来,每推进十五里地,便要攻破一座要塞。”  

攻打要塞跟攻打城池一样,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甚至损失必不可少,甚至攻打要塞的难度要大得多,要塞便是专门为了战争而打造的。  

而且,哪怕拿下一座要塞,作用却是远远不及一座城池,哪怕拿下也是得不偿失。  

一般情况下,双方对战,并不会一直攻打要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