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大战已至(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黑夜之中,一道道黑色的身影,紧随着那十多人追去。  

作为北羌人寄予厚望的史禅闵启二人,则是拿着一份名单,悄悄来到了军营之外。  

很快,白起便率领着一支杀神军士兵出来。  

“白将军,这是北羌人的计划,以及城内参与的家族人员名单。”  

史禅颤抖着身体,将名单递给了白起。  

“干得漂亮。”  

白起冷笑一声。  

“将军,您交代的任务我二人已经完成,希望能给我们一个机会,脱下这身军装,当个普通人。”  

闵启壮着胆子,说道。  

现在的秦家军,他们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哪怕此次立功,也相当于将功补过,谁让他们之前站错队呢。  

至于继续待在军中,恐怕也不会得到信任,最多当一员普通的士兵,还不如当个老百姓。  

这些天北羌人给了他们非常多的好处,足够两人下半辈子衣食无忧。  

“准了!”  

白起淡淡说道,两人好歹也立下了功劳,倒也不至于过河拆桥。  

虽然,北羌人的一切行动,几乎都被暗影卫掌握住。  

可没有这两人的话,也无法轻易的钓出北羌暗子与图谋不轨之人。  

“谢谢将军!”  

两人叩首跪拜,白起不再多说,率领着杀神军离去。  

今夜,又是一阵腥风血雨,上一次,发生在一个月之前,那时有不少铮铮铁骨站出来反对,现在却只能偷偷摸摸的行动着。  

这些人或家族都不是无辜的,谁让他们不愿意服从秦渊的统治,非要站立在秦渊的对立面,而且还勾结北羌人,意图里应外合,推翻秦渊的统治。  

军营,秦渊站在高台之上,看着远去的杀神军,再经过这一次的大清洗,能够将心怀不轨之人,全部抓出来。  

未来,明武城将会变得更加安稳,拥有了一个稳固的大后方,秦渊才能开始展开一系列的进攻计划。  

第一步,自然是成为名正言顺的武威太守,而不是只能屈居于一座明武城中。  

整个武威郡,都是秦渊的地盘。  

......  

翌日,明武城外,北羌大营人头涌动,一队队北羌骑兵从阵营之中奔腾而来,迅速汇聚成一支大军。  

马庆彪披着铠甲,在一众将领的簇拥下,率领着大军,朝着明武城逼近。  

在大军的前方,数十名北羌大力士,推行着几架攻城机器,行动十分缓慢。  

这是北羌人从周边城镇中,调度过来的,整个武威郡就找到了这么几架投石车和攻城车。  

投石车,攻城车,作为攻城利器,体型比较巨大,加上设计上的缺陷,便导致了这种拥有巨大破坏力的机器,行动十分之慢,特别是在古代这种泥土路移动。  

若是官道上还好,倒是平坦,可一旦遇上小道或山路,到处崎岖不平,行动不仅缓慢,更是十分不便。  

马振辉看着如同蜗牛般行驶的攻城机器,脸上多了一丝愁容,什么时候他们北羌一族攻城,也需要用到这种东西了,这跟他们北羌人的行事风格完全不符合。  

可是,他们却不得不这么做,明武城已然是一座铜墙铁壁,跟之前攻略的城池完全不同。  

仅凭借骑兵攻城的话,之前一个月的战争下来,惨烈的经验告诉他们,这无异于痴人说梦话。  

北羌营地与明武城距离并不远,很快便到了,数之不尽的士兵,汇聚于明武城下。  

气氛瞬间变得十分凝重,有种黑云压城城欲摧之势,空气中都散发着火药味,之前大战残留的血液,让四周都散发浓重的血腥气味。  

“重骑兵,出发进攻!”  

“投石车,准备就绪!”  

“弓箭手,准备发射!”  

“攻城车,跟随后方!”  

一位位北羌将领,分别指挥着各个军队。  

对于北羌人来说,如此认真,准备充分的攻城,可以说是十分罕见的。  

以往,都是率领着骑兵大军,直接攻略城池,如今,却是如烈汉皇朝的战争一般,使用着传统的攻城方式。  

“攻城!”  

马庆彪大喝一声。  

顿时,轰隆轰隆的声音响彻天地,地面上传来剧烈的颤动声,传到了明武城城墙之上。  

“敌人开始进攻了!”  

秦渊站在城楼上,眺望着远方,北羌大军已经进入千米距离。  

很快,一支全副武装,双手举着大盾牌的重骑兵,足足有五千多人,率先冲出,朝着明武城冲锋。  

显然,敌人是有备而来,而且十分之充分,这是盾甲兵的升级版了,骑在战马之上,速度可比普通的盾甲兵要快得多。  

很快,便冲到了距离城墙五百米的地方。  

“麒麟军团,攻击!”  

秦毅站在秦渊的身边,高声喊道。  

唰唰唰!  

城墙上,出现了数千手持麒麟弓的士兵,整齐划一,迅速挽弓搭箭,瞄准了下方。  

“射!”  

唰唰唰!  

一阵阵箭雨从天而降,直接朝着敌军最前方的重骑兵飞去。  

麒麟军团的箭击,并非是传统弓箭手在战争中使用的抛射,采取密集箭雨击中敌人,命中率随缘。  

而是精准的点射,将命中率发挥到了极致,几乎百分之八十的箭支,都击中了目标。  

砰砰砰!  

麒麟弓不仅射程极远,而且冲击力度也是十分之强,每一支箭落在重盾之上,都发出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