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军营阅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天峰镇!  

秦渊微微挑眉,这个城镇名他从情报上看到过几次,那是秦驰培养私兵的地方。  

秦明!  

秦渊想到此人,昨天事情一大堆要处理,他倒是没有在意。  

早晨在议事厅中,那十三人并没有秦明。  

如今一看,秦明从昨天便失去了踪影,根本没有回秦家。  

此时恐怕已经离开了明武城,最大的可能,便是去接手那一支私兵了。  

不论昨晚秦驰有没有夺得家主之位,秦明的做法都是最明智的选择。  

秦渊应予了一声,这事还得他亲自动手才行。  

别说沈家有没有实力攻陷那座小镇,于情于理,这是属于秦家的家事,不论衙门还是沈家,都不好插手。  

“四面城墙不仅要加高加厚,还要准备大量守城器械,弓弩火油,圆木滚石,越多越好。”  

秦渊又交代了一番,颁布了几条民生政令,便准备起身前往军营。  

如今百废待兴,许多事情交由手下人处理,绝大多政令需要经过他同意才能实行,也有不少事情,要他亲手解决才行。  

“那城卫军百夫长之事?”  

“你将各家出的人数罗列一张名单,等我看过之后再决定。”  

秦渊离开,县衙里面依旧忙碌一片,甚至都没有人出来送他。  

秦渊倒是不在乎,反而是十分满意,整个明武城在他的慢慢掌握下,重新步入了正轨。  

当然,昨晚的震慑效果还是十分明显的。  

至少,明面上没有了反对的声音,城中大户家族都统统听从,愿意配合秦渊这位新任家主,明武县令。  

明武城在东北区,建立了一处军营,属于秦家的军营。  

明武城的军事力量,都集中在此处。  

秦渊到来之时,以冯天涯为首的一群曲长,以及众多军官将领,早已等候多时。  

许多人看向秦渊的目光中,带着崇拜与惊惧,这是对强者的敬畏。  

这些人,绝大多数是秦渊的长辈。  

可如今身份不同了,秦渊成为秦家家主,理所当然的成为他们的顶头上司。  

不论是身份还是实力,没有人敢质疑秦渊。  

私底下关系如何,秦渊并不在乎,倒是在军营之中,必须是尊卑有别,对于秦渊的命令,必须绝对的服从。  

经过昨晚秦渊的两次出手,分别秒杀了代公泽和秦驰,所有人都以为秦渊的实力,突破了肉体极限,是真正的后天境界高手。  

所以,他们心中不敢再有异心,以后他们都是秦渊的下属。  

校杨上,秦渊先是看了一遍军队,近五千士兵排列,等候着秦渊的检阅。  

“平时吃得怎么样?”  

秦渊停下了脚步,对一名士兵问道。  

“管够管饱!”  

士兵大声应道,秦渊身后的将领才微微松了口气。  

“军队的精气神不错。”  

秦渊微微点头,秦家对于军队的伙食还是挺不错的,从来不会让士兵饿肚子。  

随后,军队便以一屯士兵为单位,进行军事演练。  

秦渊看到了长枪兵,长刀兵,弓弩兵等等,兵种还是挺多的,经过大半天的演练才结束。  

对此,秦渊还是十分满意的,至少算得上一支精兵强将,不愧是秦家一直培养的军队。  

秦渊带领着一众将领,在校场上搭建的一处高台,交谈起来。  

秦渊理所当然的坐在主位,而他带来的几人,则是坐他的后面。  

昨晚见识过大秦虎卫的厉害,可没有人敢轻视他们,自然安排妥了位置。  

若是他们都站着,在场众多将领谁有资格坐下。  

了解了军队的基本情况之后,秦渊扫视着下座,十个位置空余了两个,而百夫长们则是站在一旁,并没有入座的资格。  

“押上来吧!”  

冯天涯作为众人中最资深的将领,率先说道。  

“史禅,闵启,你们二人可知罪。”  

秦渊看着两位跪倒在地的壮汉,这两人,正是暗中投靠了秦驰的两位曲长。  

当然,不论是军政,难免会有站队的情况发生,一旦站错队,那么等新长官上任后,便会被追责。  

“我们确实与秦驰保持密切关系,但对于秦家绝对是忠心不二。”  

史禅面如土灰。  

“这一切都是我个人的意愿,愿意受罚,哪怕是死罪,只希望将军不要怪罪于我的家人。”  

闵启请求道。  

“将军,该怎么处置这二人。”  

冯天渊问道。  

称呼秦渊为将军,算是军营的传统,毕竟这将军之位向来是‘世袭’。  

有时候会向朝廷申请册封,朝廷有时册封为校尉,有时册封为都尉,最后秦家一拍板,直接以将军之名代称,也不管朝廷封的是几品。  

哪怕朝廷没有正式册封,也不影响秦家的统治。  

“你们二人,准许你们戴罪立功,最近将新建立一支军队,你们先担任百夫长之职,将一众事务处理好。”  

秦渊想了想,直接将他们二人扔到杀神军,作为白起的手下。  

“谢谢将军不杀之恩,我等必将尽心尽力办事。”  

闵启和史禅感激涕零,连连叩首。  

秦渊淡淡一笑,或许他们以后,会觉得死亡是多少幸福的一件事。  

白起则是饶有兴趣的盯着二人,露出邪魅的笑容。  

“那两个曲长之位,该由何人担任。”  

冯天涯又问道。  

秦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