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八章震动(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音响起。  

烟雾笼罩,隐约模糊的海岸线。  

原本耸立的一人高,由尸体、装土麻袋、石头垒砌的防线已经消失。  

倒塌的防线后面。  

倭国诸侯联军在炮击下,宛若一群慌乱的羔羊,仓皇向后撤退,一具具尸体,横七竖八躺在防线后面。  

朱棣举着望远镜,一边观察,一边肃然命令:“传令各舰,战船前压,向海岸后方延伸炮击,命令工兵,在战船掩护下,迅速搭建浮桥跟进!”  

柳升、俞靖敬礼领命后,转身快步离开。  

数十艘战船,在炮击继续中,向福冈一侧的海岸迫近。  

后方,一艘艘战船携带的小船,从战船放下后,工兵第一时间接手。  

奋力划动,让小船靠近已经建好的浮桥,然后首尾相连,最后铺上一块块,标准尺寸的预制木板。  

冈山一侧的海岸上。  

昨夜未上船的部分混成协骑兵,以营为单位,已经在一条条浮桥的出击阵地前列阵而立,默默等着。  

在骑兵后面,是一个个已经准备好的步军阵列。  

对岸。  

“列阵!”  

“督战队!”  

仓皇后撤的诸侯联军,冲乱了后方阵列。  

各级将领拼命呼喊。  

足利义满为首的诸侯大名,骑马端坐在阵列后方的帅旗下。  

看着前面慌张混乱的阵列。  

脸十分难堪。  

一颗弹丸,在帅旗左侧五十步左右,重重砸落。  

负责诸侯安全的数名随扈,瞬间被弹丸撕碎身体。  

惨叫声,传入耳中,很多诸侯大名脸色微微泛白。  

有人忍不住恐惧提议,“将军,现在我们处在燕藩海军火炮射程之内,后退吧。”  

足利义满眼中寒芒一闪而逝。  

楠木正仪冷哼,“不能撤退!现在士气本来低落,一旦撤退,联军将士就会认为我们要败退转进,士气将会瞬间跌落谷底,中原南北朝时期,淝水之战,苻坚后退三十里的军事案例,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足利义满扭头看了眼楠木正仪。  

若是没有燕藩的威胁,楠木正仪则是他最大的对手。  

足利义满冷冷命令,“传下去,就是燕藩在幕后,唆使大野五郎叛乱集团,谋害天皇一族!”  

话音落下,令兵策马离开时。  

足利义满抖了抖马缰,径直往最为危险的大阵前面而去。  

楠木正仪、细川清相互对视,毫不示弱,跟随向前。  

其他诸侯大名虽然不愿,可谁都不想在这个时候,表现的胆小懦弱。  

十万诸侯联军看着呢!  

此时胆小懦弱,等击溃燕藩后,也没资格参与争霸了。  

天皇全族被他们合谋清洗的一干二净。  

现在,每一个诸侯,都有资格在打退燕藩,燕藩撤离后,争夺天皇之位!  

“杀害天皇的真凶就是燕藩!”  

“为天皇陛下尽忠的时候到了!”  

“荣耀玉碎!”  

“魂归九段板,为天皇陛下复仇!”  

“快看,将军他们帅旗顶在最前面了!”  

当足利义满的命令传达下去,在炮击中,士气低落,惶恐的诸侯联军,瞬间爆发出强烈的仇恨气势。  

荣耀玉碎,狂热、固执、偏激,野兽般响起。  

十万人野兽般嘶喊,竟然把炮声都压下去了。  

“荣耀玉碎!”  

“为天皇陛下尽忠!”  

乱糟糟的声浪,刺破炮击的轰鸣声,传到朱棣耳中。  

朱棣唇角微微上扬,泛起笑意,自言自语道:“对吗,这才像我熟知的倭国人。”  

众人向朱棣看来时。  

朱棣腹语补充一句:‘这样,我杀起来,才解恨,杀了这批最偏激的,再送一批不稳定的去次大陆,这倭国才能从历史上,彻底消失!’  

对这个族群。  

哪怕这个时代。  

这个族群,如同孙子一样,向往中原,虔诚效仿中原。  

可来自曾今的记忆、情绪。  

让他始终无法用平和的心态对待。  

最多,只能对那些,没有敌意的普通倭国百姓,能一视同仁。  

战船很快推进到海岸线附近。  

再往前推进,就会坐滩。  

一艘艘战船,在炮击声中,开始转向,让出后面掩护的浮桥。  

工兵迅速将最后一段浮桥延伸搭建好。  

嗒嗒嗒…  

战马踩踏木板的声音响起。  

骑兵营率先冲上浮桥。  

步军紧随其后。  

浮桥并没有直接搭建到沙滩上。  

将士们在浮桥的尽头,举着火铳,一跃跳入几乎齐膝的海水中,涉水登陆。  

很快,朱棣就带着柳升等人,来到阵列前。  

两万多,将近三万人。  

一边十万诸侯联军。  

双方相隔一千步左右列阵而立。  

炮兵营依旧在北岸。  

浮桥太窄,炮兵的炮车如果不拆卸,无法渡过海峡。  

索性,有更为强大的海军舰炮。  

步兵炮在此战中可有可无。  

炮击声开始渐渐平息。  

海军将士们,需要让火炮冷却一下,为陆军发起冲锋时,提供炮击做准备。  

诸侯联军阵列中,被炮弹犁出的一条条断臂残肢的空缺处,趁着炮击短暂平息,后队补前队,迅速‘愈合’。  

足利义满扭头,环视身后,将近十万人的联军阵列。  

每个将士,眼中闪烁着为天皇报仇,荣耀玉碎的决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