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四章各方云集(2/7)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北元即便破关冲入中原,也绝对讨不了半点好处。  

无他。  

朝廷一声令下,已经习惯了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动员速度会快的惊人!  

可以迅速提供大量粮草。  

就算是被征召从军,也比以往的百姓,更快适应军队,适应战斗。  

军队,说白了就是个相互协助,分工合作的群体罢了。  

一群在日常生活中,经过训练的,适应协助、分工、合作的百姓,能更快速适应战争!  

朱四郎的身份,不敢用行政式,命令的方式,构建农村的组织力。  

他要这样干。  

恐怕就不是被朱皇帝当做心头肉。  

可能,现在都被朱皇帝猜忌!  

朱棣如果听到胡惟庸这番分析。  

也会竖大拇指。  

有些人,无论好坏,才能都是无法否定。  

工业文明为何能碾压农业文明。  

绝不是单纯的武器原因。  

即便给两种文明,同样代差的武器。  

工业文明都能碾压农业文明。  

农业文明,是以家庭为单位,一盘散沙,散装的文明。  

工业文明,以工厂、大农场为骨架,构建的经济运行中,即便不教百姓读书识字。  

百姓都在日常的分工合作中,潜移默化完成了训导。  

朱棣搞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  

除了想要经济利益外。  

更寄希望,借经济行为,训练百姓。  

让所有百姓一下子读书识字,根本是天方夜谭。  

可广泛的乡土村社,能以一种,不用读书,通过身体力行的方式,完成百姓对分工、合作的初级训练。  

既能让大明亿兆子民,更从容主动推动、拥抱工业化。  

也隐形提高了大明,除财富之外,另外一种国强因素。  

“胡相,你就说,准备怎么组织倒燕联盟吧。”吕本迫不及待询问。  

胡惟庸解释的越是清楚,他就越发急切。  

胡惟庸看向吕本,笑笑,“很简单,从今天开始,我们倒燕联盟要做到组织度十分严密,不能什么人都吸收,要有一个外围组织,就以胡氏商行作掩护,当做外围组织吧。”  

通过和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生意往来接触,打好关系同时。  

观察其对朱四郎的态度,对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的态度。  

观察其品性等方方面面。  

“一些反对朱四郎不坚定的,一些大嘴巴,喜欢夸夸其谈的,就留在外围,绝不吸收到倒燕联盟核心,一些对朱四郎咬牙切齿,且低调、能保守住秘密的人,吸收进我们的核心,所有核心成员,都要留下加入倒燕联盟的签字画押…”  

吕本瞪大眼。  

这也太…  

他不知该说什么了。  

胡惟庸分明还参考了锦衣卫体系。  

“胡相,如此,我们倒燕联盟就很难壮大啊。”  

胡惟庸笑了,“我们还有外围,也会笼络好和外围的关系,当我们倒燕联盟核心发起对朱四郎的攻击时,同样可以策动人数更多的外围成员…”  

这些人只是不可靠。  

但能把他们吸纳到外围观察的。  

肯定是对朱四郎、以及朱四郎乡土村社、雇工身股制存有反感的人。  

哈哈…  

吕本听完后,顿时仰头爽朗大笑。  

笑过后,凑到胡惟庸身边,压低声,激动冷笑:“胡相,若如此,只要我等,等朱皇帝驾崩后,谁能奈何我们倒燕联盟!”  

胡惟庸阴阳脸顿时露出笑容。  

朱皇帝驾崩后,倒燕联盟就没有对手!  

于此同时。  

皇宫的接风宴,也已经接近尾声。  

众人都有些微微酒酣。  

很多人去和朱棣说话。  

朱棣礼貌应付着。  

“四哥。”  

长公主朱镜静带着两个小家伙,从隔壁女眷的宴殿走来,笑着喊了声,对跟在身边,好奇打量朱棣的小家伙说道:“阿道,这是四舅。”  

李道往朱镜静身后缩了缩,露出半边脸,怯生生叫道:“四舅。”  

朱棣不由被逗笑,弯腰抱起这个外甥。  

洪武九年。  

他们自己还都是孩子。  

眨眼时间,他们都开始做父母、做长辈了。  

朱家的第三代也越来越多了。  

“怎么,怕我?”朱棣笑问逗弄。  

朱镜静不由笑了,“今天带他去看四哥回朝,他还激动喊着,要见四舅,真见了,反而拘着了。”  

朱镜静打量着朱棣。  

她四哥变化可真大。  

一身肩头点缀着明黄的墨黑新式军服穿在身上。  

哪怕是笑着。  

能真切察觉四哥的亲切。  

可依旧让人很有压力。  

越来越像父皇了。  

朱镜静收起思绪,看看左右,低语:“四哥,有时间吗?我想和你单独说说话。”  

朱棣微微愣怔。  

然后点点头,抱着外甥李道,往殿外走去。  

有人注意到,也只是看了眼,并未在意。  

兄妹二人走出殿外后,周围很僻静,朱棣见朱镜静神色有些严肃,笑道:“你是我妹妹,伱有什么话,可以和我直说。”  

朱镜静轻松了不少,笑笑,“四哥,今天你们回朝结束后,我公公,就是韩国公,就把我和李琪找去书房,提出,要我们和四哥、四嫂走动勤快些,还叮嘱我们,如果能征求四哥和父皇同意,就让我们夫妇跟着四哥出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