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且听龙吟(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徐辉祖顿时笑了,迫不及待道:“姐夫,那我去试衣服了。”  

他早想要一套新军军服了。  

话音未落,就已经跑着离开。  

三日后。  

两百艘海军战船,密密麻麻,停靠在风平浪静的海湾内。  

海岸两边站满了百姓。  

嗒嗒嗒…  

整齐的步点声响起。  

百姓循声看去…  

一个个身穿分体式军服,肩扛明黄军衔,头戴飞碟帽的陆军第一镇将士,从陆军大营徒步而来。  

铳剑插在火铳内,将士们走过时,明媚阳光映照在铳剑上,一片雪白森然,随着将士们走动,起起伏伏。  

“嘶!这就是咱们东番陆军第一镇!”  

“快看,全部换装来福铳了!”  

百姓瞪大眼看着,笑着议论,一副与有荣焉。  

朱棣没给新式的长管身火铳起名字。  

可随着陆军第一镇不断出现在鸡笼屿,百姓见得多了,就给起了个来福铳的名字。  

来福铳的由来也很简单。  

首先,这是他来福建后发明的火铳。  

其次,来福寓意好,这个名字不知被谁最先提出来后,就快速被人们接受。  

最先是百姓这样叫。  

兄弟们听到后,觉得这名字好听。  

久而久之,军中也这样称呼。  

将士们靠近码头后立正停下。  

然后以营为单位,陆陆续续登上海军战船,一艘艘载满将士的战船,有序离开码头,将位置让出来。  

百姓看着这般井然有序,鸦雀无声。  

步军将士登船后。  

一门门铜铸黄橙橙火炮,在龙门架悬吊中,缓缓上船。  

“王爷来了!”  

有人忽然喊了一声,寂静的码头瞬间沸腾。  

众人齐齐转头…  

朱棣走在最前面,身后跟着雄英、东旭一群孩子。  

文武三班人呈三队跟在后面。  

“王爷旗开得胜!”  

“恭祝王爷北征,旗开得胜!”  

百姓的欢呼声响起。  

谭渊等人纷纷向百姓看去。  

然后又看向走在前面的朱棣。  

朱棣冲百姓招了招手,一时间,整个海湾内瞬间沸腾。  

跟随回朝的将领们,带着孩子们,陆陆续续登上装配一百六十门火炮的巨舰后。  

朱棣看向蒋进忠等要留下来的众人。  

蒋进忠从旁边人手中接过盛满酒的碗,举向朱棣,“臣等祝王爷此番北征,扬威天下,旗开得胜!”  

朱棣看看蒋进忠身后众人。  

再看向蒋进忠。  

谁能想到,当初江宁那个爱慕虚荣,搞形式的蒋胖子。  

如今能辅佐他,干出这么大一番事业。  

这些年,蒋胖子操心操力,他和妙云都看在眼里。  

朱棣含笑接过酒碗,“兄弟们今天的荣耀,进忠你功劳很大,本该让你跟着兄弟们一起回去的,可…”  

朱棣还在说。  

蒋进忠已经忍不住,嘴角都快笑的咧到耳根。  

相比回朝锦衣归乡的荣耀。  

他更喜欢被王爷称赞。  

朱棣无奈瞪了眼,这胖子什么都好,就是经不住夸,摇摇头,“别的不多说了,兄弟们肯定不辜负你,这几年,一个铜板掰成好几瓣花的辛劳。”  

话罢,朱棣一饮而尽。  

蒋进忠笑呵呵接过朱棣手中的空碗,‘哈!我在王爷心中的位置奠定了,老夏这个小白莲,再也别想动摇了!’  

朱棣可不知蒋进忠想什么。  

只是看到蒋胖子笑的猥琐,很想踢一脚。  

蒋进忠带头抱拳高呼:“臣恭送王爷!”  

“恭送王爷!”  

“恭送王爷!”  

“恭送王爷!”  

声音从蒋进忠身后留下来的将领、官员传开,百姓听到后,陆陆续续跟随。  

很快,所有恭送声,汇聚成一股声浪。  

冲破整个海湾。  

朱棣抱拳向左右示意,然后转身登上旗舰。  

踏板缓缓收起。  

朱棣看着人头涌动的海岸,平静吩咐:“俞靖,下令启程!”  

“遵命!”  

俞靖大声领命后。  

呜呜呜…  

很快,号角声响起。  

战船在海湾内调整,让出一条通道,旗舰缓缓启动,从通道中驶出,旗舰后面,一艘艘战船编队汇入。  

壮观景象,看的岸上百姓心潮澎湃。  

“等俺家娃长大,俺就让俺家娃去当海军!”  

“陆军更威风,俺要送俺家娃去当陆军!”  

砰砰砰…  

就当旗舰驶出海湾时,突然,船舷两侧的一百六十门火炮开始空炮轰鸣。  

火光吞吐间,一百六十门火炮陆陆续续射击,阵阵白烟漂浮。  

砰砰砰…  

旗舰鸣炮后,后面的两百艘战船编队也纷纷开始。  

一时间,整个海湾被炮声笼罩。  

两百艘海军战船,已经全都改装火炮。  

总计火炮将近一千五百门。  

短时间内,陆陆续续鸣炮,整个海湾内,轰鸣作响,同时,战舰完全被白色烟雾笼罩。  

闻着火药燃烧的味道。  

朱棣微微愣怔。  

这不是他安排的。  

但说实话。  

一千五百门大大小小的火炮,同时鸣炮,太震撼了!  

哪怕时十分落后的火炮。  

哪怕他见过真正的‘火力覆盖’,此刻依旧被震撼到了。  

东番海军,绝对是这个时代,最强横的一支海军力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