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登基为帝(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我有一个大胆的计划,刺杀皇帝!这次我们联合六大派便可在大都直接搅个天翻地覆!我明军也直捣黄龙!”顾行对他说道。  

刚好趁现在玄冥二老都被灭了,这可是赵敏手下最强的两个高手了。  

“邢老弟竟然想刺杀皇帝?”  

张三丰是真没想到这招的啊。  

厉害厉害!  

“毕其功于一役!”顾行的计划就是。“我方出动韦蝠王,他轻功好,能够随机应变,武当就烦劳张真人亲自出手了,为了天下苍生!为了黎民百姓!我们武林各派在大都进行最后的决战吧!少林也必须出动他们的高手,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候了,三渡三位大师也必须出关了!”  

阳顶天早就挂了,他们还闭关个屁啊。  

再苟下去他们就对不住天下百姓更对不起少林了。  

顾行也必须逼他们出山不可。  

非逼他们出山不可!  

在武当最后一天,顾行跟张无忌聚一聚。  

对方已经在修炼九阳神功了,张三丰也打算把他留在这里,有个万一的话,他就是武当的继承人了。  

张无忌也重新有了人生目标了,有了奋斗目标了。  

他是武当继承人了,学了九阳神功之后寒毒就没了,就等自己把张三丰的武学也学会了,他日纵横天下!  

哪怕自己的武者屈居于顾行之下。  

这个年轻人此时正满怀着对于未来的美好的幻想。  

顾行于是好好支持他,没个意外的话张三丰应该活的好好的。  

张三丰会续命大法啊,熬死了好几代人了。  

部署好了一切计划,把三渡也坑出来了,于是一起前往大都。  

“武当就拜托你们了!”  

张三丰很罕见的下山,可能就是最后一次了。  

想不到这次下山竟是为了刺杀皇帝。  

他做好了最坏的准备,此行生死未卜!  

也就是说自己也要用尽全力了。  

做好了必死的准备了。  

当年郭靖大侠献身,自己今日冒死刺杀又有何不可。  

我张三丰会不会死我不知道,我一定把狗皇帝弄死!  

这么多年的恩恩怨怨,和元朝做个了结吧!  

所幸一身武学也后继有人了!  

他最后回头看了看自己的武当山,出发了。  

身后武当弟子看着他们的身影慢慢远去,无不热泪盈眶,那一个个身影似乎逐渐高大了起来。  

放心吧,没事的。  

毕竟老张在江湖砍了几十年的人,就说五大门派一起拜山就知道张三丰当年有多威风了,现在他远胜当年,正是巅峰。  

现在要追随顾行而去,去砍那个天底下最难砍的人了!  

一路上顾行也亲自见了见明军,毫不怀疑,这就是在收买人心。  

赶到了大都之后,按照顾行的安排救出六大派。  

以少林武当为首推举了顾行为盟主,其他门派也相继赞同了!  

谁赞成谁反对,我也不威胁你们。  

不赞同的话就是解药有限!  

解药不够的意思就是分不到你了!  

很快又传出高手潜入皇宫刺杀皇帝的事情,天下大惊!  

明教天下第一教,少林武当两派,正道泰山北斗,三方联合,三大流氓实力派啊。  

他们足以代表整个武林了!  

顾行也带着一帮武林就在大都大肆抗元,明军也直捣黄龙!  

关键时刻赵敏也终于倒戈了,明军得以推翻元朝。  

那个时候赵敏也知道元朝大势已去!  

她多次设计谋害六大派,以人力胜天,以挽天倾!  

可惜偏偏多了顾行这样的人物,天生仿佛克制了她!  

以赵敏这么聪明的女子,只好接受顾行当初的建议,帮他覆灭元朝,保全家族了。本来自己对顾行也很有好感…  

朱元璋于是力劝他登基,明教教众也开始劝他!  

顾行推辞了多次,后来就万般无奈,不得不登基了。  

改大都为北京,国号为华。  

他第一次坐在龙椅上,先感受到的不是任何具体的东西,而是一股气势。  

有一种莫名的东西在急地膨胀。  

这里的位置非常中正,据说皇城正在紫微星下,天地的中心。  

他俯视着下面大柱子之间宽阔大气的殿宇;  

正门在台基之上,视线从那里延伸到蓝蓝的云天、宽阔的广场无数的军队…  

想象到了远处延伸是笔直宽阔的御街,通天之路,一切都浮现在脑子了。  

有着辽阔的平原,黄河、长江,江山脚下!  

这种心情,非常宏伟,非常浩大,非常有气势。  

仿佛世间万物都在掌控之下,仿佛自己早已不再是渺小的凡人,确实是上天之子!  

这个版图,这个疆域,以后都是朕的天下!  

第一年在安抚天下,对手下论功行赏,也封赏了不少妃嫔,平定内忧外患,彻底稳定国内局势。  

登基那天,天气晴朗,旭日初升。  

大殿内外全是人,今天便是一个典礼。  

绝大部分具体的布置,顾行都没过问,下面似乎也很匆忙。  

在礼仪方面他此前只是稍微学了一下仪态…此时的礼仪已经不是特别严谨。  

甚至身上穿的衮袍,图案做工也比较粗糙,感觉赶工出来的东西。  

但有什么关系呢?  

只要有实力和威严,道具和形式只不过是一种象征罢了。  

他在御辇上先听到了一阵宏大而缓慢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