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3章 陨星关(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接下来的路途,正如安康公主所说,李玄并没有出手。  

永元帝御驾亲征的队伍面对各路叛军,可谓是势如破竹。  

其他小股的叛军则由红巾队前往负责镇压,当地的官兵进行配合。  

杀人并不是一件轻松的的事情。  

李玄覆灭三股叛军的大半个月,心理上的疲惫,远超肉身。  

但接下来跟安康公主的轻松相处,让李玄渐渐从这股疲惫中恢复过来。  

大兴的版图不小,但永元帝的行军速度也不慢。  

而且随着各路稍有气候的叛军被陆续覆灭,叛军的势头已经被打了下来。  

很多叛军现在只是因为骑虎难下,因此而艰难维持这场叛乱。  

永元帝在北上镇压叛军的途中,陆续收到各位国公的捷报。  

虽说大兴衰弱了几年,导致国库空虚,内乱频生。  

但前线的作战强度却在勋贵们的有意维持下,一直保持了下来。  

这其中自然有文武之间对立的元素。  

但从现在来看,也正因为此,大兴的士卒一直保持着强大的战斗力。  

这份祖上的底子,大兴并没有丢掉。  

自大破龙脊川叛军之后,永元帝率领大军,北上疾行一个月,一路上覆灭大小叛军无数,跟大漠接壤的前线已然遥遥在望。  

永元帝率领的大军都是精兵,以原本的南巡队伍为基础,就地吸纳了实力达到及格线的官兵。  

由于有修为的基础,因此他们这支大军的急行军速度相当惊人,就是人数稍显不足,至今也才堪堪一万之数。  

永元帝并不是招不到更多符合条件的官兵,只是为了行军速度和后勤难度,因此优中择优,才带了这一支精兵。  

事实证明,他的决定是正确的。  

以内务府的花衣太监为底子,再加上各地官兵中的精英,这一路大胜下来,这支大军的士气旺盛到了极点。  

全国叛军四起的情况下,还是由永元帝御驾亲征,因此军中每一个战士都满是建功立业的决心。  

这种机会,只怕一辈子也就只能遇上一次。  

驻守地方的官兵,原本就因为无法上阵杀敌,而感到难以积累功勋。  

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一个个跟打了鸡血一样,看到叛军就眼冒绿光,听到冲锋号角就争先恐后的杀过去,生怕慢了落不着叛军的人头,为自己的建功立业添砖加瓦。  

可最近他们遇到的叛军越来越少了。  

好不容易遇上一些小股叛军,也是闻风而投。  

每一次,战士们都努力按刀,强忍想要杀俘的冲动。  

随着叛军式微,各地的官府渐渐恢复了掌控。  

因此,小股叛军的投降,永元帝已经开始接受,然后让当地官府进行收押。  

这一次的叛乱对大兴的破坏不小,日后的重建还需要足够的劳动力。  

这些都是大兴的百姓,永元帝也不想多造杀孽。  

以现在的情况,叛军被彻底镇压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只不过这些负隅顽抗的叛军越发不成气候,甚至分成几十上百的小股,流窜进大山之中躲避,行贼匪勾当求存。  

对于这种叛军,大军也征讨无力,只能是交给红巾队来处理。  

红巾队的实力,对付起小股叛军,反倒更加得心应手。  

这一日,永元帝在大帐中召见安康公主,跟她商议接下来的行动。  

“安康,红巾队的行动要更加上心,接下来便是你们的舞台了。”  

永元帝对安康公主吩咐道。  

“父皇放心,如今红巾队也已熟练应对叛军,跟地方官府也形成了默契。”  

“只是小股叛军流窜的范围越来越大,想要清理干净,仍需要时间。”  

安康公主抱着李玄,实事求是地说道。  

玉儿和莎朗等候在帐外。  

大帐内,只有永元帝、李玄、安康公主和两位总管。  

本来内务府也很适合做这种事情。  

只是接下来永元帝还有用得上内务府的地方,因此没有让他们分散精力。  

“这件事不急,叛军已到末路,彻底覆灭只是时间的问题。”  

“但记住,叛军中的罪首和高级将领一个都不能放过。”  

永元帝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安康明白!”  

安康公主立即领命。  

永元帝点点头,叛军的事情交代完毕,他转头对赵奉问道:  

“前线的情况如何?”  

他们现在距离前线只剩下几日的路程,内务府早就被散出去打探消息了。  

见问到自己,赵奉立即上前答道:  

“禀陛下,我军将士在前线多日以来艰难抵抗大漠的猛烈攻势。”  

“胡国公自孤军深入以来,一直没有消息。”  

“大漠一方进行了封锁,内务府的密探难以得知大漠内部的消息。”  

“老奴已派得力之人,等我们快抵达前线时,应该能有一些消息。”  

永元帝叹息一声。  

这可算不上是什么好消息。  

但他也知道在这么混乱的情况下,赵奉能如此快的重新建立起情报网已经属实不易。  

“看来大漠已经得知了我们的情况,不然攻势不至于如此凶猛。”  

“前线将士们能够守住,已经属实不易。”  

随着叛乱四起,前线的后勤保障也应该中断了一阵。  

前线的物资即便有所储备,但将士们能坚守到今日,实属不易。  

若是边境被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