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484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玉佩、气质仪态等。

“杨将军这样把咱们软禁在此,想过后果么?”一个红袍官员冷冷道,又气势十足地大声问道,“哪一条律令给了你这个权力,哪个人给了你这个权力?!”

杨业好言道:“王长史言重了,哪里算是软禁?辽军正在北面聚集,河东有契丹人的奸细,本将也是为防万一……”

“啥?杨将军倒怀疑起咱们来了?”那红袍官儿道。

马上又有人骂道:“甭客气了,杨业居心昭然若揭!”

杨业盯住刚才那人,问道:“什么居心,你倒是说来听听?”

那人道:“什么居心你自己不知,还来问老夫?”

杨业皱眉道:“尔等且好生在此呆着谋划对付辽军南侵是正事。”说罢转身便走。

人群里嚷嚷道:“杨将军多想想怎么向朝廷交代今日之事罢!”

一行人快步退走,那群人追了上来,被侍卫挡住了。毕竟是文官,笔墨、口舌甚利,动武就不行。

他们离开军府,回到杨业的院子。屏退左右,杨业便问:“杨将军可觉得有啥蹊跷?”

“大帅海涵,在下非不相信您。”杨业鞠躬道,“只是事关重大,在下等多看看,也好回去交代。”

杨业哼道:“本将看你们就是不信。这种事儿,谁都想让别人先动手。”

杨衮摇头否定,不再争执,反正看也看了。

“辽军何时动身?”杨业低声道,他有些急色,“事已至此,你们也看到了,本帅怕夜长梦多控制不住局面。”

范忠义抢先答道:“萧公已在丰州(呼和浩特)准备妥当,大将萧咄里率大军十万(号称)以待!”

杨业皱眉道:“究竟有多少人马驰援?”

范忠义沉吟片刻道:“应该有三万多步骑,其中契丹精骑万余骑,奚、女真步军两万。萧公亲自坐镇丰州。大帅只需派信得过的信使,拿着咱们的书信去丰州,自有萧公接见;萧公一得到消息便调兵至云州,大帅得以固守雁门为名,将云州移交大辽,便于辽军靠拢。”

杨业一边思虑一边微微点头。

范忠义又道:“咱们二人暂且留在代州,以便与萧公互通南北情状。”

三人遂计议定,杨业让他们回住处写信。

……半个时辰后,杨衮和范忠义一起亲笔签名的密信被人先拿到了杨业的上房中。

这时房间里已多了两个人,一个是礼部侍郎、内阁辅政卢多逊,一个是杨业的二弟杨崇勋。

杨崇勋从(后)周开国就一直效命中原朝廷,又是杨业的兄弟,算是比较可信的人,他此时主持雁门关防务。

北汉未灭时,杨家两兄弟各为其主,是因为杨家祖上想两边押宝。杨家世居边陲之地麟州,本是地方豪强。周朝时,杨崇勋奉父命投大周;杨业则少年时就被送到了北汉皇帝身边鞍前马后效命。作为很明显,就看哪边能获胜……北汉虽偏安一隅,但毕竟五朝皇帝都在河东成事,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

后来中原王朝日渐强盛,郭绍灭北汉时,让杨业投降,主要还是靠杨崇勋从中牵线。

杨业先看辽国二使的书信内容,上面写一切如同所料,没有任何问题,叫萧思温接手云州进逼雁门,待二使与杨业约定妥当,返回辽营便进雁门关。

书信没啥问题,杨业还是忍不住说道:“杨衮或许看出什么端倪了,我总觉得他很怀疑咱们。”

第八百七十一章到嘴边的肉

中秋节过后,整个河东地区兵马汹汹,四股大军都仿若箭在弦上,情势日渐变得凶险而复杂。

东京来的一股禁军渡过黄河,至河东潞州,具体兵力不详、阵仗很大。从各方消息获知,此番东京任命的主帅不是老帅大将,主帅却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董遵诲,副将周通、邓飞、李继隆,李继隆乃开国公李处耘之子,才十几岁大。但这也从另一方面证明东京朝廷十分防备内乱,不敢启用威望太高的大将!

河东军杨业下令从云州撤军退守雁门,将主力数万聚代州,反迹昭然;潞州的大许禁军应该就是冲他来的。

辽军则部署于丰州、云州,北院枢密使萧思温、驸马萧咄里(辽帝耶律贤的姑父)率主力进驻云州,逼雁门。

而武州(张家口)的高彦俦部也大肆聚兵,蠢蠢欲动,目的不明。

情势错综复杂,但代州的主要人物心里都有一些线索判断。

在范忠义等人看来,就差进入雁门协助河东军起事,大事可成。杨业他们则只等辽军入雁门好关门打狗。

“八月二十八日!”

杨业与范忠义等二人约定,“八月二十八日,本将下令二弟杨崇勋,以换防为由从雁门撤军,辽军定要在当日趁机入雁门!”

不料杨衮忽然说道:“在下建议,八月二十六晚将前营军府的人全部杀掉,以免起事时节外生枝。”

杨业听罢顿时一愣,不动声色道,“事成后再杀如何?”

杨衮却一言不发,饶有兴致地端详着杨业的神情,好一会儿才道,“大帅把事情做到了这一步,东京平叛人马已至,脸面早就撕破了,迟早都要杀的,还留着隐患作甚?”

就在这时,杨业忽然“哈哈”大笑,抚掌道:“杨将军所言极是,差点百密一疏。”

杨衮也面露笑容,却是笑得十分刻意,简直是皮笑肉不笑。范忠义也陪笑起来,“大帅放心,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矣!”

送走二人,杨业立刻去前院上房见等在那里的卢多逊、杨崇勋。

“杨衮要求杀掉前营军府官吏。”杨业见面没有任何别的话,开门见山就说道。

卢多逊和杨崇勋都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