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435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许军使用的火枪,射程杀伤力有限,但要做出来也是工序极多。有很多人分工做各道工序。

郭绍又叫作坊的匠头拿名单来看管理分工的法子,当场提出一些改进的方法……郭绍没学过管理,但他知道最基本的理念:流水线和标准作业。其实这套东西在秦朝时就会了,后来的朝代反倒忘记了祖宗的法子。

这片造甲坊已经运作了好几年了,郭绍一番巡视,看到了它的进步。只要基础的东西建造出来了,有了发展的土壤,郭绍相信一切事物都会进化!

及至中午,郭绍从作坊里出来,站在瀑布般的“水力引擎”面前(枯水季节用骡马),心境已大为不同。

作坊里叮叮哐哐哗啦的巨大噪音,在郭绍耳里仿佛变成了一曲美妙的交响乐,又仿佛一部巨大机器的心脏跳动声音。从这里开始,很多梦想将变得可能。

太阳在半空静静地照耀大地,一切在阳光下将是一个新的开始。郭绍等待着巨量的货币,为梦想注入新的动力!

卷九

第七百九十四章日出处天子

大海,茫茫之水一望无际。蛟龙军轻舟一号舰在顺风中风帆饱满,如飞鸟一般轻快,尖船头劈开波澜,白色水花飞溅绽放。

“啊……”一个水手站在甲板上双手捧在嘴巴前,对着海面大声喊了一声。

“哈哈!”众人哄堂大笑,有人嚷嚷道,“李麻子还没学会识字,就要吟诗哩!”“哈哈……”

一个大和商人用生涩的汉语道:“贵使的船太快了,照这个速度很快就能看到日本国陆地啦!”

出使日本国使节、枢密院事赵洪面带笑意道:“一帆风顺,事半功倍。”

而副使张寅却附耳过去,悄悄对正使说道:“蛟龙军轻舟舰,由大食船改进,船身修长,配备纵帆、水轮,载员五十人;适应逆风、无风天气航行,顺风时航速一时辰六十里(八节)。江宁京口港至日本国九州岛,据查约一千七百里,我船中途若全是这样的天气,日夜满帆,不到三天可达日本国九州岛。”

正使点点头。

张寅原是枢密使王朴身边的书吏,他在东京没什么关系,所幸与王朴相处于案牍之间,甚是熟悉。后来皇帝出征,他在前营军府当差,在皇帝郭绍身边呆过一阵子……在张寅的见识中,郭绍是个作风十分特别的人,言行极能影响人;出征短短数月,张寅也被影响甚多。

郭绍不像大多数上位者开口就是大道理,他反而最关注的是具体的细节。张寅想起那段在皇帝身边的难忘日子,脑海中浮现出的东西,都是很小的事。郭绍在军营里拿起勺子,亲自品尝士卒的膳食的场面;以及有一次发火,对斥候将领说:绥州到这里一百里就是一百里、一百五十里就是一百五十里,绝不是“不太远”“快到绥州”这样的词!不清楚就下马步行,一步步给我数!

自古蜀地天府之国,但凡出川者,便是为了实现抱负!张寅挺起了胸膛,手边抚摸着舰船栏杆上精细牢固的木工结构,心中情绪莫名激动。

皇朝的最高统治者,一言一行的态度,显然会影响很多地方,现在连一艘战船的护栏也能做得如此精致认真。

帝国基业,郭绍曾经两次说过这个词。张寅站在船头背着手,翘首迎风,观望着辽阔大海的波浪,遥远的东岛仿佛在天边,但普天之下的王土,没有边际;建功立业的抱负,也在远方!

果然数日后,人们便在船上看到了陆地,甲板上又是一阵欢呼雀跃。张寅此行收获良多,他也真切地体验到了在茫茫无边的大海上航行,一下子看到陆地的喜悦。

不过航行还没结束,照大和商人的向导,船只还要沿着海岸北行,然后从九州、本州之间的海峡水路进入日本国内海,这样才能在靠近平安京的港口停靠。

沿途遇到了日本国的船只询问,使臣让向导翻译,又出示使节印信,被顺利放行。此时风小,航行速度慢下来,人们收了帆,用人力水轮带动船只,慢慢航行……许军的轻船很多不用船桨,直接用水车轮子为动力。

又过了好几天,张寅等人到达了淀川河口的渡边津(大阪港),然后遇到了日本国的官员,正副使及向导翻译换船跟着官员前往平安京。实际上平常张寅等人用不着翻译,日本国接待的官员会说汉语,他们的史册也是汉语写的,文官多少都会读写。

等他们到了平安京时,张寅有种似曾相识的感受,眼前的建筑布局,根本就类似图画上的唐朝长安!日本国的官员百姓服侍礼节,也隐隐有中原的影子。熟悉的感觉让张寅对日本国的印象非常好,他对正使道:“日本国是王化之地,以中原的规矩来办,此行应顺利多了。”

赵洪却不动声色道:“现在说还为时尚早。”

张寅拜道:“赵使君言之有理。”

赵洪等人被带着先在一个府苑里递交了大许国书,然后就被安顿下来,没见着日本国王。张寅发现此国官吏比较缄默谨慎,问的话一般都得不到明确的回答。倒是大和商人向导比较好相处,不过商人了解的东西太少,只能得到一些人皆知道的信息。

此时日本国主的名讳叫成明(村上天皇),在百姓中颇有美名,因为“天历之治”让国内国泰民安;不过实际掌权者并非国王,而是摄关大臣藤原实赖。

在等待召见的几日里,张寅常与向导和当地人交谈,将各种事记录下来。

他在卷宗里写道,日本国国主大权旁落,外戚藤原氏长期把持实权。拥有土地的“本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