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84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气,心道:既然到了这一步,那便放开了干!

他当下策马向前飞奔而出,部将和护卫骑兵立刻策马追随上去。一股骑兵直冲幽州南门,古朴的重檐高楼上,站着的却是穿着蛮人衣冠的武士,敌兵早已严阵以待。

部将在身后大声道:“陛下,保重龙体!”

郭绍在近二百步外勒住战马,跳下马来,张弓搭箭,他瞪着眼睛、满面通红,大手将手里的强弓拉得如同满月,弓和牛筋“喀喀喀……”地发出紧绷牙酸的声音,仿佛要被生生拉断,莫名让人们心里也跟着绷紧。

将士们一时间屏住呼吸,盯着郭绍手里的弓箭。

箭簇斜对着天空,“砰!”地一声巨响,剧烈的颤抖把弓上沾的细碎东西都震飞了,仿佛腾起一股淡淡的烟雾。

重箭呼啸着向半空飞去。

众将士见状,顿时高声呐喊起来:“万岁!万岁……”

郭绍翻身上马,把手里的弓高高举起,大声喊道:“必取幽州!”

众军振奋,呐喊着簇拥郭绍策马调头。果然刚跑一会儿,空中的石头和弩炮陆续飞了出来,纷纷落在后面。

郭绍回首再望幽州,城门上字、旗帜、人都变得模糊不清,他却仿佛看到了七窍流血的罗猛子、被蹂躏作践到不成人样的小娘、燃烧的村庄、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百姓、头颅被堆成京观的儿郎……一幕幕景象仿佛画面一般一一闪过郭绍的眼前。

奔回大阵,如同钢铁海洋般的将士的呐喊声在城外的旷野上惊天动地。

“用铁与血收复故土……”郭绍带着极具煽动性的情绪,策马在大军前面奔过。

“万岁!”无数的汉子疯狂地叫喊。

“大周儿郎复仇的怒火将烧尽辽军,清算罪恶的时候到了……”郭绍情绪激动,随心高声呼喊。

他拔出长剑,对着空中。众军群情激奋,举高刀枪向郭绍呐喊回应。

局面铸就气势,周军上下战胜的信心十足,士气高涨。当晚军民就开始修建军营和围城工事,四处都可见担着土的民壮用小跑干活的身影。

数日后,不断有幽州百姓拿着箩筐、jue头等工具,背着干粮到幽州军营里自愿服役,有的人衣衫褴褛依旧要来帮助王师。

显然,契丹不得民心。辽国占据幽云前期,稳固统治肯定矛盾不断,萧思温执政南院后虽然实行安抚策略,但显然不能弥补契丹贵族和百姓的极度不公平作为。耶律休哥接手后,局面变得更差,为了攻周军堡垒,强抓无辜百姓赶上战场填沟。

有一报还一报,周军王师到达幽州后,这么一番局面也便顺理成章了。

幽州城虽雄伟,此时万众掘土构筑工事的场面,仿佛就像蚁群一样在挖掘着辽国在南院的统治根基。

第七百一十三章草原之虎

艳阳高照。萧思温站在城头,看着数百步外连绵的土墙藩篱,城楼正面庞大的周军步兵方阵、仿佛人海一样随时会淹没幽州城。一座座高大的云梯、楼车,仿佛城外平生建起的建筑。

绕城一周都是雾蒙蒙的,是尘土蒙在空中的迹象。周军列好了阵,虽然场面暂且很安静,但见那准备好的人马,气氛已经剑拔弩张。

城池并未围死,东门留着很宽的豁口……不过萧思温已经打探清楚,周军主力精骑分两部,一部在幽州城正东温渝河西岸;一部在城北大营。只要一跑出去,便被周军骑兵围攻!

围城留一口,就是想给守军以出路,想瓦解守军死守的决心。萧思温一眼就看透,心里还有点恼怒:郭铁匠难道如此看不起自己,认为自己会从东门逃跑自投罗网?!

就在这时,忽然传来“轰”地一声巨响!

巨大的炮响刹那间如同晴空霹雳一般,打破了天地间宁静。仿佛大战前擂响了开战的战鼓!

萧思温感觉脚下站的砖地都颤栗了一下,远处一股白烟腾空而起。萧思温下意识抬起头,果然看见一块圆石从空中而来。片刻后,萧思温甚至亲眼看到了在半空急速翻滚的石头,隐隐中传来了劲风的呼啸。

“大王,咱们得撤了。”阿不底急忙劝道。

萧思温按剑转身便走。城墙上下的旗帜也在急急地摇头,一队队士卒拿着兵器便依次从墙上向坡道上跑。

……檀州城楼,守将陶斌站在上面默默地注视着大路上缓缓移动的辽军骑兵。

周围的汉儿将士、契丹官员也在观望。王宾看了一眼站在远处的契丹人,对身边一个武将悄悄说道:“赶紧派人去见大周皇帝,上京的援军来了,自北口入,有大股宫帐精骑。待咱们摸清了具体的人马数量,再派人去禀报。”

那武将抱拳道:“喏。”

陶斌一脸淡定自若,过得一会儿瞧清楚了旗帜上的契丹文字,心道:耶律休哥的人马,可能是辽军前锋。

这时一队骑兵奔至城下,仰头用马鞭指着上面用契丹话大喊:“大辽周国公耶律休哥大军南征,粮草都备好了?还不开城门!?”

陶斌即刻下令打开城门,并快步走下城头去迎接。

辽军第一批骑兵刚一进来,立刻把城门上下的汉军将士赶走,控制了城门。过了一会儿,便见在大旗簇拥下的耶律休哥骑着马大模大样地进城,他棱角分明的脸本就有凶悍之气,板着脸的威怒更让人敬畏。

城门两侧的契丹将士纷纷以手按胸,向道路中间缓缓进来的耶律休哥鞠躬,但不必说话。

汉将陶斌率部将单膝跪地,抱拳恭敬地拜道:“恭迎大帅!”

耶律休哥却在陶斌的面前勒住了战马,俯视着他。陶斌没有抬头看,却从余光里感觉到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