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63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得,杀了要怎地怎地,哈哈!”

杨业等人十分尴尬,魏仁浦只当没听见。

众人说得头头是道,称颂郭绍,把郭绍的作为称之为火候恰到好处。

郭绍坐在那里,不置可否,他没吭声却给人一种胸有成竹、一切尽在掌控之中的气势。

实际上郭绍此时心里也特别惊喜,长长地松了一口气。回头一想,李彝殷确实犯不着因为这么一个矛盾就完全撕破脸,但是事情没有结果之前,谁能断定?

稳住了李彝殷,郭绍西巡的目标已经没有了多少阻力。

他这时才开口说道:“卢多逊两番深入夏州,功劳很大。”

众人对此没有异议。

就在这时,一个文官走进来,拱手道:“禀报陛下,臣等刚收到东京急报。”

“拿上来。”郭绍道。

侍立一旁的王忠走下去,从文官手里接过书信,送到郭绍手里。郭绍展开一看,立刻抬头镇定道:“曹彬攻陷韶州。”

大伙儿听罢又是哗然,一片兴高采烈的道贺。郭绍又看了一遍,把奏报递到王忠手里,轻轻扬了一下头,示意他让诸臣传视。

郭绍内心一阵狂喜,不过正如他在失手时不想表现出来,狂喜时也没有表现得欣喜若狂。古人讲究喜行不露于色,郭绍做不到,但尽量当众不要太夸张就行,这样更显得淡定从容,好像一切都在掌控之中!

岭南瘴气之害已被遏制,曹彬在韶州城下与南汉军援军主力决战,大获全胜,旋即攻破韶州!

魏仁浦大声道:“韶州在走廊之间,又有水路通兴王府,南汉军无险可守也,大周军取南汉如囊中取物!陛下一统河山,创盛世之业,大业不远矣!”

诸公纷纷附和,一番歌功颂德。

郭绍当众说道:“朕没有看错人,曹彬未让朕失望。”

诸臣一齐拜道:“陛下英明。”

郭绍此时情绪兴奋,忍不住从座位上站了起来,背着手踱到窗前,昂首从容,一副踌躇满足的样子。

大堂外阳光满地,今日的天气十分晴朗。郭绍抬头看去,只见蓝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几只不知什么品种的禽类在空中翱翔,只看到翅膀的影子在广阔的天幕下扇动。

努力的一切准备虽有坎坷,但终究还算顺利,郭绍隐隐感觉到,自己离某一种东西越来越近了,他正在小心翼翼地靠近。

第六百七十八章旭日东升

“咚、咚……”缓慢又厚重的鼓声在灵州府衙外响起。

一排衣甲鲜明的士卒鼓足腮帮,昂首挺胸对着东边使劲吹响了苍劲的号角。通红的旭日正在城外绿黄色的草原上升起,好像是应着号角声升起一般,风在空中纵横驰骋。旭日东升,一切都叫精神抖擞,仿佛赞新的开始!

穿着各种各样衣裳的人排成两列向里面走去,有穿着圆领袍服戴乌纱帽的文官,有穿着武服甲胄的武将,还有头发衣服奇形怪状的各族人等。这里就像一个文明大杂烩,彼此之间也能接受对方,看多了就习惯了。

人们照前面进去的人的过程,自觉地先解下兵器,站在那里张开双臂,等宦官上下搜一下身,然后转身跨过门槛。

府衙大堂内,“叽里呱啦”的说话嘈杂一片,很多人说的话都叫人听不懂。正面的墙上挂着一幅牌匾,上书四个大汉字:明镜高悬。下面的两张公座四平八稳地摆在那里,空着。

……城内十字主干大街上,一队浩浩荡荡的人马正在迤逦而来,许多骑兵护卫着一顶黄绸装饰的大车。

李月姬就在这辆四驾大车上,她的对面坐的是郭绍。李月姬一路上一言不发,很冷落郭绍。她穿的还是从家中带来的衣裳,彩色如霞的紧窄翻领衣裙,头上戴着皮帽子、圆弧冒顶,发饰上的首饰极少,倒是耳朵、脖子、手臂等地方有金银饰物。

比汉服更紧窄的衣裙却能让李月姬凹凸有致的身段愈发凸显。郭绍的目光不经意地从她坐着的髋部和腿上扫过。李月姬看在眼里,撇了一下嘴,瞪圆眼睛看着他。

郭绍不动声色地叹了一气,语重心长地说道:“李贤妃莫要太任性了。”

“什么是任性?”李月姬终于开口。

郭绍道:“你刚到灵州做的那事儿,死了两个人是小,险些挑起战争、让千万人死于非命,这就是任性。”

李月姬抿了抿唇,说不出话来。她的神色有些黯然,确实对那事还是比较后悔的,她没料到后果那么严重!

但她嘴上还是不服输,说道:“便是想拿大帽子压我。”

郭绍沉吟片刻,又道:“没外人时,我可曾与你计较?但在世人面前,咱们的一切言行都是国家行为,千万不要由着自己,就当是作戏。”

这时马车停靠了下来,外面一个人说道:“陛下,咱们到地方了,请陛下和李贤妃移驾。”

郭绍先下了马车,又回头对李月姬伸出手,李月姬想起刚才的话,极不情愿地把手放到他的手心里,扶着从马车上走下来……郭绍的手可真粗糙,不过倒是十分稳当有力。

她又想起被郭绍亲手杀掉的岺哥,以及客死异乡的没藏叔叔,心里有种莫名的难过纠缠……没藏叔叔是看着她长大的,岺哥也和家人一般熟悉。但郭绍说得也不无道理,只当是别无选择的作戏而已;她不能害了没藏氏,又让夏州的父亲为难……

二人在宦官侍从的簇拥下走进了大堂,后面的人立刻止步。郭绍走在前面,李月姬在侧后,她和郭绍保持恰当的距离,跟着慢吞吞地在鼓乐声之中向前面走去。

两旁各族首领都弯腰把目光聚集过来。李月姬倒有些紧张起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