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48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三层发掘战争潜力的策略。

第一层,便是在籍的乡军。在军籍的兵员可以直接征召起来成军打仗。

第二层,去籍后的兵员。在籍三年后,一些人会去军籍回归民籍。但是他们从过军打过仗,聚集起来就可以用,朝廷只要有钱,缺少兵力时就可以给军饷募兵成军。

第三层,无籍兵员。五军都督府要陆续组织训练全天下十六岁以上的男子,让他们懂得使用简单兵器,懂军法、有行军布阵的经验。战时只要给钱,可征募集中训练为军。

曹彬觉得这是疯狂的国策,文官们诟病穷兵黩武也不为过。要不然怎么叫“军国令”?

但是这个国策一旦成功,大周肯定变成武力强国。只要有钱有粮,朝廷就可以把财富国力投入到兵事上……这就是郭绍偶尔提起过的,要转化国力的法子么?

曹彬又拿起了另一叠纸来,都是侍卫马步司、殿前司举荐的武将名单,大部分是以前精简禁军被赶去屯田的下营武将。这些人将作为“统兵司”的武将。

现在曹彬想先把各省、州府的指挥使分司建立起来再说。

刚才想到事关重大,便是连官府格局都为军国令变化了。此前各朝地方建制,主要传承秦朝以来的郡县二级官制;州府(比较重要的州级官府,称为府,比如开封府)、县两级官府。

现在多了一个直属中央的“省”,属于三级官府。现在只有省一级的都指挥使司,但总是高于州县的机构。

曹彬觉得有点类似于唐朝的节度使,但权力没那么大。都指挥使司只管兵,且只有统兵权;调兵权、钱粮、军械库都不在地方。无权干涉地方治理、赋税等,因为五军都督府和政事堂六部那边属于两个不同的官府。

还有五军都督府的“传报军”很特别,属于都督府,可都督府管不了,该枢密院管。曹彬猜测这个衙门里除了一般的在职官吏,还有枢密院“兵曹司”的卧底密探……他听过兵曹司这个几乎不露面的衙门,就是干这个活的!

不知不觉到了深夜,曹彬不知睡着了。

外面的近侍想进来看茶凉了没有,却见曹彬趴在桌子上呼然大睡,便找了一床毯子给他盖上。

次日一早,曹彬洗漱妥当,先赶着去大堂与诸将见面早议。

众将已经早早到来,等在那里了,一番见礼,曹彬便叫大伙儿在两边坐下。一个武将说道:“城外见大营校场,土地不够,江宁府的官儿不让咱们建,还说咱们抢占民田!如何是好?”

武将们听罢径直就骂起娘来,曹彬额上两根黑线,这些武夫干点事,确实没文官那么客气。

有人大骂道:“南唐国都是咱们打下的,建个营还不让建?谁挡杀谁!”

曹彬道:“万一激起民变,你们谁来收场?江南本无事,咱们到这里先打一场平叛之战?”

就在这时,总算有个明白好歹的部将,部将抱拳道:“咱们也管不了江宁府的官儿,不过曹公要是去找韩熙载,或许能济事。”

顿时有人附和道:“对了,那韩熙载在江南很有威望,当官的都尊他;韩熙载又得了官家的恩惠,要不然他能在咱们占领的江南做官做得风生水起!曹公办的是皇差,韩熙载应该给个面子。”

众人听罢一阵赞同。

不料随行到行辕的千牛备身吕端说道:“找韩熙载,还不如找陈乔。”

“咦?”曹彬若有所思,想了想又问个究竟。

吕端道:“江南士林敬韩熙载,但韩熙载也得顾江南人的意思,这事儿让他出面,反倒叫他左右为难了。陈乔不同,此人在江南官场关系较恶,却是江南本地官员,在江宁府做官。以他当年保林仁肇的作为,只要晓以公心大义,他会帮曹公处置好此事的。”

曹彬听罢点头称是,便道:“先见陈乔探探口风。”

第六百五十五章衣锦还乡

俞良回到家,把投军的事儿说了,结果老娘和妻子哭哭啼啼,他差点没被爹打一顿。后来好说歹说,说是去做官、只是武官,这才稍稍得到了谅解。

接着他开始卖力鼓动乡人投军,不厌其烦地说成为乡军士卒的好处。因为不找些人去,就做不了十将……他一个生徒,要是做小卒,在家里交不了差。

情况还算不错。开封府分司不好招人,是因为乡人都不知道那回事!乡里的人不识字,也很少进城,偏偏那县里的官吏也没好好执行朝廷的政令。

……张庄那村子里,老张家本来五个儿子,而今还剩三个,大的已经三十出头了,都是光棍!

一家五口正在院子里一边吃晚饭,一边商量着俞家说的事儿。

虽是个院子,却只有一堵破烂的土墙,连门都没有。天色已经黯淡,几个人都端着粗碗在院子里,还有点光,而屋里黑乎乎一片,灯油是没有的。

老二和老四已经死了,修黄河死的,如今除了张老汉还有三条汉子。

张老汉喝了一口菜叶汤,说道:“免徭役哩……”

花白头发乱蓬蓬的老妇忙道:“要上阵卖命的,刀枪不长眼。”

老三道:“总比每年修黄河强,不用带口粮。”

老大有气无力地说道:“死了还有不少烧埋钱……”

一家子一人一句,然后又不吭声了。

张大一身破烂的衣裳,头发用一根麻绳拴在头顶,他很瘦,却因骨骼长得粗壮,看起来个子竟然很大,比较魁梧。

他喝完了一海碗菜汤,碗里留下了薄薄一层饭粒,便站了起来,走到蹲在门槛上捧着碗一声不吭的老五,老五才十二岁。张大把碗里的饭粒倒进了老五的碗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