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国千娇 第325节(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动作,却一声都没吭。

哪怕做了皇帝,郭绍仍旧逃不脱这些最简单的情绪,当身处这样的环境时,他的心理素质并不是很好……皇帝、雄主应该是什么样的资质?反正并不应该是他这样的。

一系列的成功,世人寄予了他太多的期待,认为他无所畏惧、有通天本事,甚至,认为他是神!

郭绍在此刻,觉得自己真不是神。他在前世不过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凡夫俗子,还要为了生计用尽全力、焦头烂额的人,连他自己以前也不觉得是能干大事的主……此时,各种负面情绪蜂拥而来,他感到万分脆弱。

但是,已经身处这个位置,他不会认输。就算死缠烂打,也要卷土重来!因为为了那个宏大的目标,已经死了太多人、太多他关心的人,放弃是不可能的!

“咳咳……”郭绍捂住嘴忍着咳嗽声。

他感到疲惫,袜子也不脱,蹬掉靴子就上床睡了。睡梦中噩梦不断,仿佛身在火山之中。

……当晚,侍从发现郭绍一脸通红,脸上烫人。吓了一大跳,急忙连夜把王朴和左攸叫了进来。

左攸急的一连念叨了几遍:“陛下一向身强力壮、龙体康健,怎会突然病了?”

王朴顿时恍然,急道:“老夫的义女在疗伤营,赶快派人把她叫来!”

左攸道:“王使君的义女?”

“就是陆岚,陛下从蜀国找回来的女神医,把老夫的病治好的人,老夫年纪大了,让她做老夫的义女。”王朴道。

左攸忙道:“那赶紧叫来。”

……

次日一早,枢密使王朴召集“幽州前营军府”的官员、诸路军少数武将在中军大帐议事,宣布皇帝的圣旨,下令撤军。

先商议了一个撤军的部署和方略,然后继续召集军都虞候以上的武将到中军进行具体部署。

众将议论纷纷,个个都不甘心。此战,周军尚未遭受过真正的失败,到达幽州快一个月了,数次大战下来阵亡数也就千把人,武将们认为还能打败辽军建功立业!无法理解皇帝为什么要撤军。

后来有人问王朴,皇帝为什么不亲自传旨。这时候郭绍病倒的消息才传了出来。

前营军府的一个文官离开中军大帐后,私下里议论:“照现在的形势,幽州城不容易一下子攻破,陛下又损了结义兄弟,恐怕不得已才撤军,所以才佯称龙体欠安……”

“为何要称病?”

文官悄悄说道:“折损大将,然后撤军,有战败之嫌……因病撤军,便是暂且饶辽人一命。”

不管如何,枢密使、一干大将共同认为的命令还是有权威的,诸军依照军令开始准备撤退……炮火还没马上停,据前营军府的意思,是为了迷惑敌军、隐藏意图。

但次日火炮就不再轰鸣了……因为下雨了!

空中乌云密布,春雷的响动代替了炮声,雨下得很小,却是淅淅沥沥把泥土慢慢打湿,湿润的泥土被无数的人马来回践踏,军营里一时间泥泞一片。

左攸望着雨幕,叹息道:“真是天不助我也,老天不让大周收复幽州!就算没下令撤军,这雨不赶紧停,咱们同样没法攻城。”

王朴却感叹道:“这雨下得好,省得咱们将此役引为憾事。”

他低下头,想起了东京城内修建的那座“宣仁功德阁”,内心渐渐承认,战前自己和诸大臣为了功成名就,一直怂恿皇帝北伐,确实被名垂青史的欲望蒙蔽了真相……限期破城、突袭战略,无法把握的因素实在太多。

第六百一十八章刀尖

乌云在天上涌动,就好像墨汁倒进了水里,大片的云层在风中涌动着。乌云缝隙之间,太阳的光晕躲藏在后面,却依旧光芒刺眼……它潜伏了,却依旧掩不住锋芒的边角。

细雨洒在路上的水坑里,让水面好像粗糙的毛玻璃。“啪!”沉重的靴子践踏在上面,浑浊的泥水四溅。

大路上,步、骑、车在缓缓地移动,人们在泥泞里步伐沉重,却仍旧保持着井然有序。

将士们走着走着,就回头看雨帘云烟深处矗立的幽州城。它现在还离得不远,却又好像在天边,就好像海市蜃楼,又像一座山的影子。

几十年前,丢掉这片土地的时候,或许很少有人想过,要再次拿回来是那么不容易。

就在这时从岔道上步履蹒跚地来了一大群百姓,他们提着篮子、挑着担子,在泥泞里跋涉过来。妇人们从篮子里拿出了鸡蛋,往路边的士卒怀里塞。

一个老头杵着目光,佝偻着背仰着头看着将士们,问道:“儿郎们啥时候回来……还回来哩?”

将士们无话可说,默默地跟随着队伍行进。那老头一连叹息了几声。

就在这时,董遵诲的人马经过,年轻的董遵诲从马上跳下来,铁青着脸说道:“这不是结束,只是个开始!”

细细的雨水在头盔上汇聚成珠,水珠沿着董遵诲风吹日晒的年轻的脸往下滴落。

……

幽州城头,一脸疲惫的萧思温望着细雨蒙蒙中城外狼藉的工事营地,长长地嘘了一口气。他抬起手,但没地方扶,这段城墙光秃秃的,女墙早已塌完了。

“周军真的这么快就退兵了……咱们要不要派马队出去追?”萧阿不底问道。

萧思温转头看了他一眼:“追?怎么追?幽州军骑兵,和大辽宫帐精锐能相提并论么?宫帐军都被打成什么样了,幽州军出去怕是要闹笑话。”

萧阿不底皱眉道:“这周国人也是挺会吓唬人,那么多人过来,把幽州城围得水泄不通,末将还以为要打个一年半载。这才多长点时间,说走就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