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3章 第二战场(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但又不想消耗民力过巨。  

否则地方上执行起来层层加码,难保不会官逼民反,再次闹出事端来。  

于是,杨沅就让乔贞和钱策商量个办法出来,并且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构想。  

钱策也是钱塘钱氏家族的佼佼者,较钱端礼逊色些也有限。  

他和乔贞一番商量,便提出了一整套的军费筹措方案。  

一是发行交子和会子。  

但是如果发行过多,会导致通货膨胀和信用贬值,所以只能匡定一个可靠的发行上限。  

那不足部分呢?  

首先是向两浙东路、两浙西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等地区,施行科配和专卖权抵押,向富户们借钱。  

顶在战争前线的一直是淮东、淮西、荆湖和利州等路。  

人也是这些地区死的最多,当地百姓的生产生活受的影响也最大。  

施行科配和专卖权抵押以借贷款项的地区在后方。  

它们几乎没有受到过战争的影响,虽说他们贡献的赋税也更多,但是牺牲之大终究比不上战区。  

如今,也只能让他们多付出一些了。  

而且这些地区家底殷实,这个程度的抽血,还不至于造成民怨沸腾,继而发生兵变。  

此外,杨沅还给以上包括其他非战区各路,按照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下发了不同数额的“公债”。  

杨沅要求这些地区的官员,必须完成这些公债的发行。  

这种公债并非现代意义的国债公债,它在宋代时就已经出现了,但主要是地方官府行为。  

在大灾之年或是面临战争的时候,当地官府会向当地百姓尤其是富户们,发行一种借款凭证,而且它是摊派性质的。  

杨沅之所以没有以大宋朝廷的方式,从上而下地在全国发行,那是因为…  

现在大宋朝廷的信誉…,百姓们不大信得过。  

这倒不是说大宋经济要破产了。  

而是,大宋天子要换人的风声,现在在民间传的很厉害。  

今天买了大宋朝廷的“国债”,明天大宋朝廷不在了,那怎么办?  

可是现在发行地方官府公债则不然。  

各地官府都是接到丞相杨沅签发的手谕,按要求按数额发行的地方官府“公债”。  

地方士绅对地方官,讨债的勇气还是有的。  

更重要的是,如此一下,下手谕发行公债的人是杨丞相,那么这天就算是真的变了…  

这道手谕也比现在的朝廷旨意,将来更有公信力吧?  

这是地方士绅们的想法。  

而对地方官员们来说,他们正想在杨丞相面前有所表现,却找不到机会呢。  

所以,此番发行公债,必须更快更好的完成!  

解决了钱的问题的同时,陕西战场的战争准备也已就绪了。  

西夏兵马,将从陇山、六盘山可供穿插的山间谷道出兵入陕。  

他们的主要进攻方向是陕北,同时兼防鞑靼。  

他们的粮草补给,从兴庆府沿黄河运输。  

船运之外,再调拨大批骆驼,陆上行舟。  

以战养战也不是不可以,问题是要获取粮食,就得攻陷大城大阜。  

而要攻陷大城大阜,围城时间难以确定。  

所以自己的大军补给必须跟上。  

与此同时,由吴拱、陈涿光、李道三员大将调度利州和荆襄军队,伺机北上。  

李显忠坐镇河西走廊不动。  

这是坐镇西夏路的武装力量。  

利州路的粮草、火药等军需补给,由成都府路负责。  

当然啦,杨沅也没让老丈人钱端礼太为难。  

他发行的公债,将会拨付大笔给川峡四路,以发展当地经济。  

荆湖方面的后勤补给大本营,则放在襄阳。  

如此这般,七月流火时节,西夏大军出动了。  

与此同时,天水方向的秦州节度使夏荷葵木也出兵了,他负责牵制金军陇右兵力。  

和他同时出兵大散关,进击渭河上游的,就是利州路的两员大将:吴门虎子吴拱和独臂大侠陈涿光。  

坐镇潼川路,错失机会的时寒对他们两人羡慕的很。  

坐镇荆襄的李道也北上商洛,摆出一副要进攻潼关的架势,迫使金兵固守东部。  

陕西战役的第一阶段:三面出兵,分割急围,正式开始了。  

所以很多战役如果细写,那么很多篇幅内他就不能出场。  

而且战争描写很枯躁,所以杨沅不在场的情节会简略些。  

另:最近经常把杨沅打成杨浩,  

只有最近频繁会用到杨浩这个词,才会下意识地打出这个词。  

那你猜我最近为何频繁用到杨浩这个词?_  

过些日子再告诉大家哈。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