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71章 进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一路上遇到不少李家村的村民,大家基本都不跟李伟一家人打招呼。  

有的甚至远远看到就把脸扭到一旁去,有的远远的站着,等骡车过去了,就指指点点,窃窃私语。  

直到路上遇到几个从长坪村嫁过来的妇人,碍于跟绣绣的娘家都是一个村子的,才不得不在路边跟绣绣这边打一声招呼。  

即使如此,这些媳妇们也仅仅只是跟绣绣打招呼,不会跟李伟娘他们娘仨打招呼。  

李伟娘仨也都清楚这些人之所以打两声招呼,都是因为绣绣的面子。  

所以,他们也都自觉的把脸别到一边去,这气氛…实在有些怪异。  

当他们终于走出了李家村的村口,踏上了河坝往长坪村方向去的时候,在村口的一棵大树后面,李丹儿从树后站了出来。  

她咬着唇,远远望着远去的骡车,尤其是李伟那一身醒目的蓝色衣裳。  

李丹儿涂了指甲油的长长手指甲深深抓着旁边的树身,将树皮挠出一条条的痕迹。  

长坪村。  

当村口大路边杨永进家院子门口响起清脆的炮仗声,这便意味着老杨家的孙女绣绣携着新姑爷李伟,还有婆母和小姑子一起来娘家回门了。  

此时,老杨家这边各房的人都早已汇聚于杨永进家,灶房里,院子里,堂屋里,院子门口,都是人。  

妇人们在灶房里忙成一团,忙着操办各种美味的菜肴。  

年长些的男人们在堂屋里喝茶,嗑瓜子,聊天。  

年轻些的男人们则等候在院门口,手里拿着炮仗,聊着天,张望着,等待着,随时准备迎接。  

小孩子们则成群结队的在院子里外跑来跑去的玩闹,热闹得不行!  

所以,当村口的塘坝上缓缓出现了一辆骡车,而赶车的人是一个穿着蓝色衣裳的仪表堂堂的年轻人时,  

这边早就等候在杨永进家院门口的人立刻就发现了,而且,炮仗已经挂到了旁边的墙头上。  

在点燃之前,有人驱散开附近的小孩子,然后,笑眯眯等待李伟他们的骡车往这边靠近。  

在马车行驶到隔壁的孙家院子附近时,这边的杨永青立马点燃了炮仗的引火索。  

“噼啪噼啪…”  

在震耳欲聋的炮仗声响中,院子里面的人听到动静也都迎到了院子门口。  

然后,院子门完全敞开,欢迎姑娘和新姑爷回门!  

大路隔壁的骆家。  

杨若晴和王翠莲在寝房里照看团团和圆圆。  

破天荒的是,孙氏也在。  

“呀,这是绣绣他们过来了啊?过来的还蛮早的嘛!”孙氏抬起头,朝着炮仗声炸响的方向张望了几眼。  

当然是啥都望不见的,但这并不妨碍孙氏自言自语。  

杨若晴可没有去理睬绣绣回门的事,这种事对二哥二嫂他们来说,或许是今天的重中之重。  

但对于她杨若晴来说,这没什么大不了的。  

绣绣是她的侄女,不是她的闺女。  

只有等将来她的闺女骆宝宝回门,才会让她放下手头的一切事务来为这件事奔波!  

“大妈,娘,那团团圆圆我就交给你们了,你们切记,不要再喂他们吃肉丸子肉饼了,酒席那边的菜一概不要喂他们,宁可吃点家里的清淡的东西。”  

给俩孩子换好了衣裳后,杨若晴将他们分别交给大妈和娘,并再三叮嘱。  

没办法呀,这两天团团的肚子一直没痊愈,孩子胃口都不好,而且精神萎靡。  

今天难得好一点了,但还是要多注意。只能吃清淡的,杜绝油腻,不然这几天的午时茶就白喝了,膏药也白贴了。  

这几天喂团团喝午时茶倒稍微好一点,虽然是药,但是苦中带甜,哄着哄着也能给哄得喝下去。  

但是贴膏药就遭罪了。  

那膏药是专门贴在小孩子的肚脐眼上面,贴着小肚子。  

每次撕下来的时候,膏药还黏贴着孩子娇嫩的肌肤,撕一次孩子就要哭一次,撕下来之后那一块的皮肤都是红的,好一阵才能散去。  

可是不贴又不能快速恢复,没辙啊!  

“晴儿你放心吧,我这回是打死都要狠一狠心,不给他们好吃酒席上的那些东西了。”王翠莲红了眼眶,这也是心疼孩子心疼的,这几天孩子遭罪,她也没少偷偷抹眼泪。  

所以这会子,王翠莲的态度异样的坚定,而且这些事就算杨若晴不叮嘱,王翠莲自己都会自发去做的。  

与此同时,孙氏也清楚这件事,孙氏的态度也很坚决。  

“晴儿,孩子交给我们,你放心,今个咱宁可让孩子们饿一点,也不会让他们碰那些荤腥的。”孙氏说。  

“等完完全全好了,啥都可以吃,团团如此,圆圆也是如此啊。”  

说来也是好玩,双胞胎很奇怪的,有时候一个哪里不舒服,很快另一个也会如此。  

虽然圆圆的情况好一些,但是这两天小肚子也是咕噜咕噜个没停。  

“对了晴儿,你这趟咋这么急着进山啊?”孙氏又问。  

“今个绣绣回门,你二哥二嫂昨日夜里就打了招呼,叫今个晌午都过去吃饭呢,你不能吃了晌午饭再去吗?”  

站在孙氏的立场,还是希望杨若晴能留下吃了晌午饭再走的。  

一来,给杨永进家捧个场子。  

二来,做娘的就是那样,总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多吃点好东西嘛!  

即便骆家家境优渥,不缺吃穿,但孙氏那颗母亲的心,始终没法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