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73章 沙子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禾安易点了点头,他手里的长枪和蒋五郎手中的长枪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大科技苑出产的制式长枪。  

重量上分毫不差,但是威力上,禾安易可不敢跟蒋五郎过招。  

有时候,这个长枪的威力,还是要看谁来用。  

禾安易就打不出蒋五郎那种气势来,他也打不过蒋五郎。倒是能跟蒋五郎过招酣战的骆风棠大将军,目前在老家农村。  

蒋五郎暂时军中无敌手。  

蒋五郎驱动马匹,开始向着远方前进,护国军亲卫军跟随其后,如影随形,他准备从侧面越过林安城,去更广阔的地域侦查。  

得知蒋五郎带着人已经离去,费星纬忍不住就抹了一把额头上的冷汗。  

这一次终于又活下来了啊。  

这次让秦邦朝等几位大人看清楚蒋五郎的实力,以后真要是打不过,也非战之力了。  

费星纬觉得自己已经做到位了,他叛离大齐,也只是求一条活路而已。  

当年大皇子自己作死,把自己给作没了,他有什么办法?总不能把脖子伸出去给现在齐皇砍吧。  

挣扎求活有什么错?  

费星纬觉得自己没错。  

蒋五郎率着百骑,翻过了高山的余脉,这里没有从山顶进攻林安城的能力,四处都是悬崖峭壁,错非蒋五郎真的会飞,否则拿下林安城,只能正面强攻。  

“前面就是安义府的界碑,我们走。”蒋五郎的战马带着呼啸声,来到了叛汉的腹地安义府,看到了一个名为大草沟村的地方,看着袅袅升起的炊烟。  

禾安易打开了堪舆图说道:“隐卫递上来的情报说这里是一处齐儿聚集的村落,蒋将军我们去看看?”  

“令将士们不可扰民劫掠。我们去看看。”蒋五郎点头说道。  

不得扰民不是仁慈,而是为了维持军纪。  

蒋五郎和骆风棠的观点始终一致,军队的战斗力来自于令行禁止。  

为了维持军纪,蒋五郎付出了很多很多心力,而且已经有了成效。  

当蒋五郎的军队走进大草沟村的时候,他看到了村民畏惧的目光,衣着褴褛的齐儿村落。  

他们带着畏惧的目光,看着铁骑走过了村内主街,马蹄声成为了大草沟村,唯一的声音。  

“他们过的很贫穷。”禾安易看着齐儿身上的衣物,尤其是冬天还穿着草鞋的幼童。  

这些幼童手指放在嘴里,目光十分的呆滞,面黄肌瘦。  

蒋五郎瓮声瓮气的声音从面具下传来:“你在可怜他们?他们会用自己种的粮食变成叛汉行军的粮草。”  

“他们长大后,会穿上战甲,驰骋沙场,杀了我们的军卒。到那时,他们的眼神,绝对不会这么呆滞。反而会充斥着血色和疯狂。”  

“而这些村镇,就是叛汉和我们正面对垒的底气啊。”  

禾安易眉头紧凑的说道:“他们没有办法,大齐之前不够强大,无法庇佑他们,他们只能躲在叛汉国大兵的利器之下,瑟瑟发抖,他们没有选择。”  

蒋五郎摇了摇头,说道:“那现在呢?”  

“大齐的陛下是仁善的,他开启了边关城关,若是肯走,没人能够真的拦住他们,大齐隐卫的察子,有多少人活跃在这片雪原上。他们又不是不知道可以走。”  

“你看那里,那被杂碎的招牌上,是隐卫的察子们,在村内活动的痕迹,被他们杂碎了。”  

“那个腰牌是隐卫的鱼符,被随意的丢在地上,你说那名察子那里去了?”  

禾安易才主要到蒋五郎说的这些细节,他握紧了手中的长枪,隐卫的察子们,自然是死了。  

他略带不解的问道:“为什么呢?他们日子这么苦了,还留在这里?”  

蒋五郎手中长枪一指,那是整个村镇中,最大的一个房屋,用石头垒起的院墙,还有红砖青瓦房,与茅草屋格格不入。  

蒋五郎嗤笑道:“只是他们愿意这样,被人踩在土里而已,安于现状罢了。”  

他指的那个地方,就是维系村里统治的齐儿地主的家。  

唯一的砖石房屋。  

而不是土胚房。  

仿佛应征蒋五郎的说法一样,一只箭矢虚飘飘的从远处飞来,插在了蒋五郎马前不远处。  

那个石头院墙上,趴着一个扎着辫子的齐儿,指着蒋五郎愤怒的喊道:“他们是齐人的军队,拿起你们的锄头!杀了他们!”  

禾安易弯弓搭箭,箭矢化作一道流光,插在了那个齐儿的脑门上,脑后叛汉辫子的都是敌人。  

这个齐儿是个敌人。  

“谁敢妄动?!”禾安易大声嘶吼着。  

他的吼叫声吓的围观的村民,整齐的后退了一步,他们看着铁骑,眼神中充斥着畏惧。  

禾安易的目眦欲裂的模样,成功的震慑了所有的村民。  

而禾安易这么做的目的,当然不是害怕这些村民一拥而上。  

这群骨瘦如柴的齐儿,不能给大齐的铁骑,带来哪怕一点一滴的威胁。  

他害怕的是,这些老弱病残们冲上来,那时候一向无情的蒋五郎,绝对不会下饶过他们的命令。  

蒋五郎突然笑道:“他们虽然名叫齐儿,但是说到底,还是我齐人!你!过来!”  

蒋五郎的声音极为洪亮,指着一个不远处瘦弱的齐人。  

被指着的齐人,用力的吸了一口气,说道:“小人沙子民!若蒙将军抬举,小人愿意为将军执鞭坠镫,伏侍将军!还望将军收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