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4章 念想之物(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孙氏见状,道:“这新宅子刚落成的时候,这屋子就是被他们老两口准备的。”  

“进新宅子的那天,晴儿嘎婆就是挎着这只包袱卷过来的,也不晓得这里面装了啥值钱的宝贝。”  

说话的当口,杨若晴已拿着包袱卷来到了要以这边,在孙老太的示意下,杨若晴把包袱卷打开了。  

里面,是孙老太的两套衣裳,崭新的。  

杨若晴一眼看到这两套衣裳,都有些眼熟。  

“呀,这不是那时候我们刚从孙家沟出来,晴儿给她嘎婆做的两套新衣裳吗?”一旁的大孙氏眼尖,立马就认出来了。  

孙氏含笑不语,杨若晴也是双手捧起这衣裳,有些讶异的看着孙老太。  

“嘎婆,我给你做的新衣裳你咋不穿呀?”她问。  

孙老太脸上挂着和蔼的笑,她用枯槁般的手从那两套衣裳里拨拉了一阵,拿出一双小巧玲珑的虎头鞋子。  

鞋子已经很旧很旧了,上面洗得发白,有的地方还打着补丁。  

“这鞋子是谁的啊?”杨若晴问。  

一看就是一两岁的小孩子穿的,还是小女孩。  

这不是骆宝宝的,难道是小洁小时候穿过的?  

杨若晴正纳闷着,孙氏惊讶出声:“这不是晴儿小时候穿过的鞋子么?我还以为弄丢了,咋在娘您这里啊?”  

“我的?”杨若晴也诧异了下,随即看向孙老太。  

孙老太靠在那里,脸上挂着慈爱的微笑,目光从小鞋子上又移到杨若晴的身上,有宠溺,有追忆。  

耳边,传来大孙氏和孙氏的说话声。  

大孙氏道:“我想起来了,这双鞋子,是晴儿那时候第一回回孙家沟上门,咱娘给晴儿纳的鞋子。”  

“原本那回你说好了要带着晴儿在娘家住小半个月的,结果才住了三天不到,晴儿奶这边就打发了老三过去接你,要你回去操持家务。”  

“当时你听说晴儿奶在家里发脾气,吓得饭都不敢吃,匆忙收拾了东西就带着晴儿离开了孙家沟,结果把这双鞋子给落下了。”  

“那天我和咱爹出去做事去了,家里就咱娘在,后来听娘说她拿着鞋子追了好几座山岗,还是没追上你们。”  

听到大孙氏这番话,杨若晴和孙氏都震惊了。  

杨若晴拿起那双小鞋子在手里轻轻抚摸着,脑海里想象着当时的画面,眼眶红了。  

孙氏的眼泪则已吧嗒吧嗒着掉落下来。  

“啊…”  

孙老太把这双鞋子塞到了杨若晴的手里,并拍了拍杨若晴的手背,比划了几个手势。  

杨若晴道:“嘎婆,你的意思是,这鞋子重新送给我,让我好好保管,将来也留个念想,是不?”  

孙老太点头。  

杨若晴也用力点头,抽出一块帕子来将鞋子小心翼翼的包裹好,然后贴身收着。  

边上,大孙氏和孙氏都不说话了,她们知道,孙老太这么做意味着啥。  

果真,孙老太又从包裹里掏了半天,掏出两根银子打造的发夹出来。  

两根一模一样,都是双排扣花的银夹子,老太太平日里梳头的时候,把头发在后脑勺盘一个圆圆的发髻,然后用这种夹子扣住,人就会又精神又气派。  

现在,孙老太颤颤巍巍的把两根银夹子放到大孙氏和孙氏的手里。  

这意思也很明显了,给她们姐妹两一人一个念想。  

老太太很快俩上就露出了倦意,留下大孙氏在屋里守着,杨若晴和孙氏结伴一块儿回了大路对面的自家屋子。  

路上,孙氏跟杨若晴这叹着气道:“你嘎婆都把这些东西给咱做念想了,怕是真的不久了。”  

杨若晴沉默了。  

片刻后,孙氏问杨若晴:“跟大安那里捎信了没?不晓得他能不能赶回来?”  

杨若晴道:“河兰州那边现在兵荒马乱,大安和棠伢子那里我都捎信去了,他们能不能收到,收到了又能不能赶回来,当真不好说。”  

“棠伢子应该是回不来的,他要护驾,就看大安了。”她道。  

夜里的时候,大孙氏突然很是激动的跑来了孙氏这边,刚好杨若晴过来送西瓜,也在这儿。  

便听到大孙氏激动的对孙氏道:“妹,咱娘的病搞不好能好啊!”  

孙氏和杨若晴一听都惊愕了下,随即孙氏也激动的拉住大孙氏的袖子。  

“姐,这话咋说?”孙氏忙问。  

大孙氏道:“先前我烧夜饭前,就煮了一碗面汤送去给咱娘,”  

“平时一碗面汤咱娘还喝好一阵才能喝下去小半碗,可今个刚端到手里,咕噜咕噜几下就把面汤全喝下去了。”  

“咱娘还能开口说话了,说她那喉咙里面就好像通了似的,原先堵着啥东西,这会子豁地就通了。”  

“我不信,又拿了一块糕点给咱娘吃,没想到咱娘一口气就吃下去了。”  

“接着,黄毛又端来了一碗肉丸子面条,咱娘把肉丸子全吃完了,面条也吃得一干二净。”  

“啥?”孙氏激动得浑身颤抖,脸上狂喜。  

“姐,我没听错吧?咱娘当真这样?”孙氏问。  

大孙氏道:“千真万确,我都不敢信呢,这会子咱爹还有你姐夫他们全都在咱娘那屋里,大家伙儿乐坏了,让我过来喊你和晴儿呢!”  

孙氏啥都顾不上,拔腿就往屋门口跑。  

杨若晴也是欣喜若狂,紧跟在孙氏和大孙氏身后往外跑。  

难道真的是神灵保佑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