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08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探望了三次?”杨若晴有点讶异,以前也没怎么听过大妈跟刘家老太太有啥渊源啊,一口气探望三次,这情分不错啊!  

不愧是跟孙氏同款的包子…  

前面赶驴车的骆铁匠突然扭头,朝杨若晴这憨厚一笑,解释道:“你大妈,跟那个刘家老太太,娘家是同一个地方的。”  

“真论起来,你大妈还得喊刘家老太太一声堂姑。”  

“啊?原来大妈和刘老太太还是这样的渊源啊?我之前咋从没听您提起过呢?”  

还以为大妈只是出于心善才经常去探望刘家老太太,没想到两人娘家是亲戚。  

“堂姑和堂侄女,那已经非常的亲了啊!”杨若晴道,“就好像我和几位堂哥家的孩子那样,那是自家亲戚啊!”  

既然是自家亲戚,咋在刘老太太去世前的那几年里,也没咋见王翠莲频繁的去探望她堂姑呢?  

王翠莲笑容有点苦涩,道:“堂姑是亲堂姑,我娘家爹和她是嫡亲的堂兄妹,就好比你和永进永智他们那样的关系。”  

“只不过,我这堂姑生下来就送人了,压根不在我们那个家里长大,加上我爹走的早,我娘也带着我改嫁了两家…”  

“这么说起来,就算是有血缘关系,也是没啥情分的。”  

“即便后来我也嫁来了长坪村,最难的那几年,她在村子里生了七个儿子,腰杆子硬朗,也没见她咋样帮衬我…”  

听到这里,杨若晴的眉头就皱起来了。  

二十年前村里有几个老太太是不好招惹的,甚至可以说是长坪村几害。  

菜园里少了一根黄瓜,能追到你家门上骂两个时辰。  

刘家老太太就是几害之一。  

但这话题老杨家人刻意不谈。  

更是假装听不懂几害是啥意思。  

为啥呢?  

因为这几害之首,正是老杨家的谭氏。  

现在,就几害之首的谭氏还在活蹦乱跳,其他几害基本都去世了…  

“刘老太太以前对大妈你不咋样,大妈你还能在她卧病在床的时候去探望她,你对得住自己的良心了。”杨若晴说。  

王翠莲叹口气:“哎,对得住了。”  

“不过,我去探望她三回,她都拉着我的手哭,说她七个儿子七个媳妇咋样咋样的苛待她…”  

“这种事,我一个外人也管不了,只能给她带点吃的,”  

“最后一回去看她,她瘦的皮包骨,跟我说话都费劲儿,跟我说她都两天都吃东西了,说她偷听到儿子媳妇们商量,讲今年遭了水灾,要挨饿,说她儿子媳妇想饿死她这个干不了活的老太太…”  

所以,这老太太饿死的可能性最大。  

驴车上的几人都沉默了。  

一娘能养七儿,七儿却养不了一个娘。  

从前以为这句话是世人夸张杜撰的,如今看来,还真是有一定的道理。  

或许这就是人性吧。  

有些人生来就是自私的。  

别说这种灾荒年饿死老娘,以前在兵荒马乱朝不保夕的朝代,老百姓饿红了眼为了活下去,舍不得对自家的骨肉下手,就跟别人易子而食…  

可见,这些人虽生而为人,骨子里却不如野兽。  

无奈,可悲。  

空气,突然就有些沉闷,直到,团团朝杨若晴这喊:“娘,我是小孩子嘛?”  

杨若晴抽出手绢儿来,给团团擦了擦他嘴角残留的点心碎屑。  

刚才这一路上,团团和圆圆手里可都是带着点心的。  

“你当然是小孩子呀,怎么了?”  

“娘,那你是小孩子吗?”  

“娘长大了,是大人。”  

“娘,那我长大了,也是大人,对吗?”  

“对,怎么这么问?”  

“先前有个婆婆说,我是心善的小孩子,长大了也是个好孩子。”  

“我想说,我长大了就是好人,好大人,不再是孩子。”  

团团很认真的跟杨若晴这纠正并强调这一点。  

圆圆在旁边跟着点头,“哥哥说的对。”  

杨若晴笑了,怪不得先前他们几个大人在讨论刘家老太太的时候,这小哥俩小脑袋瓜儿凑一块儿,小嘴里叽叽喳喳也说个没停,想必是在讨论这个问题吧?  

“那个婆婆用词不当,你是正确的。”杨若晴对团团说。  

心里却说,不愧是小孩子啊,就是单纯天真。  

成人世界里,收到‘好人卡’,可不是什么好事。  

骆铁匠和王翠莲都一起夸赞起团圆小兄弟,先前那点压抑的气氛,顷刻间一扫而空。  

河坝走了一半,迎面过来了李老二和李老三。  

李老二拉着两个轮子的木板车,木板车上的松毛和枯枝树叶堆得都有将近两米高,用绳索绕过车头车尾固定得死死的,沉甸甸的柴火压得板车的木轮子在黄土地面发出嘎吱嘎吱的声响。  

路面稍显松软的地方,但凡板车经过,都会留下两条清晰深刻的车轮印子,从山脚那边一路蜿蜒延伸向长坪村的方向…  

李老二在前面拉车,低着头使劲儿,腰弯成了一张弓。  

李老三在后面推,背上还背着一只篾竹背篓,背篓里也不知道装了点啥,上面还专门盖了一块青底白花布遮盖。  

听到李老三喊‘骆大伯…’  

李老二抬起头,看清对面来人,脸上露出憨厚且惊喜的笑容。  

他将板车停在原地,大步朝驴车这边走来,挨着顺的打招呼。  

骆铁匠也勒住了驴子,坐在车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