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章 晋北商会(2/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有兵权的官员,还能称为官员吗?  

早知道,自己就不该冒着天大的风险,劝降刘整了。如此,自己依然还能留在川北,哪怕只是一个行军万户,却依然可以拥有自己的兵马、拥有行军作战的自主权。  

战场,才是一个男人的天地啊!  

但是,刘元振明白,河东刘家,终究会成为过去,也必须成为过去。  

中原三大汉世侯,最早投靠忽必烈的真定史家,被彻底分拆,留着史天泽成为中书省丞相,位高权却不重。  

其次是保州张氏,倒是依然保留着兵权,但是张柔长期被留驻在宋国境内,孤守白鹿矶。中原各子弟,群龙无首,如今只以乖乖地在各地军中待命。  

刘家投靠忽必烈的时间算是最迟的,加上父亲前年去世之后,军权被夺,再无可避免了。  

也许,汉世侯本身就是一种过错。  

自从忽必烈将中原各世侯的私属户改为民籍,所有家族都已经知道,从此之后再无人能享有曾经的这种权力了。  

能坚持的,唯有已经灰飞烟灭的益都李璮。  

陛下能给河东刘家,给自己留一个行省丞相的位置,也许已算是皇恩浩荡了。  

可是,这样对于中原,对于元国的未来,真的合适吗?  

军制的打乱,防区的撤换,致使将不熟兵,兵不知将。万一强敌趁虚而入,这样尚未整合清楚的军队,能将击击退吗?  

晋北已经隐然失控,河东不稳,这中原的未来,到底会是谁的天下?  

刘元振有些茫然。  

按照刘元振的脾气,早该直接出兵,灭了云中那群无法无天的商贾。可是偏偏自己手下没兵,拥有兵权的李恒,却说这属于民政,应当归行省管辖。  

而中书省那批人,明里暗里都在警告自己,必须以安抚为主。若是不行,只能说明白自己无能!  

这些人,只是担心损害到云中赵氏的利益,担心赵璧脸上不好看。他们难道不知道,对于越来越强势的晋北商会,河东行省已经完全失去了掣肘的手段吗?  

整个晋北,所有的土地都不种粮,却偏偏可以如数缴纳粮税。这些人难道看不出来,权国商贾的势力,已经完全渗透了整个晋北吗?  

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  

“刘丞相,晋北急件!”  

刘元振缓缓地转过身子,身上雪花竦竦而落。  

“晋北,晋北反了…”  

刘元振皱着眉头看向他的左丞,“怎么回事?”  

晋北那些商人,虽然胆大妄为,但若说敢公然造反,应该还不至于。  

“晋北商会,已经驱逐了云中太守以及一些不肯与其作乱的商人,声称暂时接管云中…”  

“然后呢?他们怎么造反了?”刘元振淡然地问道。  

“这,这还不算造反吗?”左丞惊讶地问道。  

“晋北商会,有提什么要求吗?”  

“他们,想要以晋北商会的名义自治!不过,他们愿意按照晋北现有在籍民户,正常缴纳所有的税赋。”  

城外,数骑将卒正向城门飞奔而来,应该是李恒也收到了消息。  

刘元振缓缓地步下城墙,往府衙而去。  

今年开春以后,中原各地灾害不断,河东亦然。  

除了晋北之外,晋中、晋南许多百姓,困顿失措。别说那些遭灾的民众,哪怕略有收成,也因为不堪重赋而四处逃难。  

河东行省,大多储粮,全被李恒掌控,官府根本无法开仓赈灾,只能求助于各地商贾。  

然而,晋北商会只愿意接纳晋北的灾民,不肯为晋中与晋南捐献一粒粮食。  

要求自治?  

也不知道是谁给他们出的主意。  

刘元振走到府衙门口时,李恒刚好驱马而至。急促的马蹄,溅出泥雪,向刘元振直裹而去。  

刘元振面无表情地看着李恒。  

李恒翻身下马,嘿嘿一笑,将马缰甩给自己的亲卫,昂然步入府衙。身上铁甲,叮当作响。  

一刻钟不到,李恒又怒气冲冲地撞出府衙,从护卫手中扯过马缰,翻身而上,催马便往城外而去。  

亲卫们一脸疑惑地跟在他身。  

“召集全军,三日后出征云中!”  

一骑突前,飞奔而去。  

待得李恒抵达军营,军中十多个千夫长以上将官,已经全都聚集于中军帐内等候。  

河东军李恒麾下,总共十六万兵马。其中三万驻守于太行山以西数个陉道出口;两万协防河东东北部的柔远;两万协防河东西北部的河套军马场;一万人驻守晋中雁门关。  

其余人马,驻守晋南诸地。太原府城外,兵马只有三万,这是李恒在最短时间内可以动用的所有兵力。  

当然,攻打一个只有一千守城军的云中,一万人马,都已经嫌多了!  

让他愤怒的是,河东行省丞相刘元振,虽然不反对自己派兵攻打云中,却要求自己最少要派出三万人马,以雷霆之势,用最快的速度平息云中动乱,而且不得扰民。  

关键是,出兵云中,行省竟然连一粒粮一束草都不提供。  

这仗还怎么打?  

河东军中确实存了不少粮草,足够全军三月之需。但是陛下严令,这些粮草一律不得动用,可是到底为了什么,连李恒都不知道。  

他唯一知道的是,整个中原,正在屯粮的部队绝不止于一个河东。  

河东行省,筹措不出粮草,云中的动乱却不能不派兵平息。否则事情一旦闹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