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四章 阻遏(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中庐县城内已经囤积了大量物资。  

自襄阳而南,车马络绎不绝,无数丁壮将资粮器械输送到前线。  

甚至于,就连河面上都有大大小小的船只在向南航行。船吃水很深,  

显然满载各色物资。  

沔水下游稍远处,东路军一日攻破即县,复趋宜城,两日破之,遂于城东南沔水上架浮桥,沟通东西。  

数万大军沿看沔水东西两岸齐头并进,于十月二十日进抵都县西北吴兵烧毁所有桥梁,与梁军隔河对峙。  

二十二日,黄彪率步骑数千人赶到。  

当天下午,因为下游出现了晋人舟师,黄彪便不再狂猛进,寻找了一块相对开阔的地势,下令于河面上打造浮桥,并下木桩阻遏敌水师。  

二十三日,天空飘起了冻雨,河水冰冷刺骨,但诸多辅兵、杂胡依然被驱赶下了河,忙活不休。  

一时间,「嘿」之声响个不停,冰冷的河道中全是嘴唇冻得发紫的丁壮。  

都县城内似有一部敌军,人数不详。  

他们站在河畔用弓箭赞射,不过很快就被自沔水东岸南下的鲜卑骑兵冲散。  

吴兵四处乱窜,但两条腿如何跑得过四条腿,很快被一一剿杀,另得俘虏二百余人,尽数驱赶入河干活。  

都县守军自此不再出击,只愣愣看看。  

黄彪回头看了下北方。  

他们已经沿着沔水深入很远了,襄阳那一万多吴兵已成孤军。  

陶侃试图用他们来消耗大梁车力,委实打错了算盘。  

这种被山水环绕的坚城,除非用奇计,不然谁傻到用人命填?  

「咚咚———」南方的地平线上,出现了一个细小的黑影。  

又等一会,黑影越来越多。  

黄彪登上一处高台,眺望远方:原来是晋军船队。  

旗号连连挥舞,片刻之后,一支骑军立刻奔了出去。  

河岸边草色枯黄,一队队纤夫正拉看沉重的船只前行。  

船上站满了水陆将士,死死盯着正奔过来的一队骑兵。  

马蹄声越来越近。  

瞬息之间,数百名轻盈的骑兵已出现在了眼帘中。  

他们与船只保持着距离,正当船上之人面面相时,这帮人陡然加速,  

直接冲向了纤夫。  

有人没反应过来,直接被骑弓射死当场。  

利/2  

,介介跳入」水中,向船工爬云。  

船上的吴兵反应了过来,弓弩齐发,瞬间射翻数骑,  

鲜卑骑兵稍稍远离一些,然后又如法炮制,靠近之后,再度驰射。  

在他们的努力下,那些装运资粮的「大肚」漕船手忙脚乱,纷纷下锚泊。  

小船靠船工撑,稍大一些的战船靠人划桨,此时倒还能坚持,不过也是乱得可以,整个船队完全停了下来。  

「咚咚———」  

鼓声连响之中,许多战船次第靠岸,放下搭板,将一队队士卒送上了岸。  

他们背靠船只,结成一个个小阵,试图与鲜卑骑兵大战。  

但很遗憾,方才还冒死前突的鲜卑轻骑呼啸一声,又撤向了远处,竟是不与他们打。  

船队之中,宋夏出舱奔上船头,仔细看着。  

「将军,还要不要北行?」有人问道。  

「襄阳被围,我等岂能坐视?」宋夏回首看了一眼众人,道:「我部为先锋,若都胆怯不进,如何救援襄阳?」  

以襄阳消耗敌军是没错,可若坐视其被久困,而援兵身影不至,如何有坚守之心?  

况且,隔着这么远,就算敌军围攻襄阳不利,师老兵疲,仓皇撤退,你也不方便追击啊。  

不论怎样,北上是肯定要北上的。  

「传我将令,下船列阵,邀战敌军。」宋夏不再犹豫,下达了命令。  

众人面面相,最后只能应道:「遵命。」  

命令下达之后,吴兵也算令行禁止,瞬间便有三千人下船,缓缓聚拢,  

背靠沔水、战船,结成了一个半月形的阵势。  

水师将士也将陆战用的各色器械输送过来。  

阻碍敌骑冲锋用的辐重车辆置于外围,另有鹿角、拒马枪等物,整整三千人仿佛刺猬一般,根根尖刺向外张开着。  

在这一刻,宋夏及三千吴兵仿佛北府军附体,气势惊人。  

只不过,就是不知道有没有傻乎乎的北魏骑兵下马冲锋了。  

战与不战的选择权在人家手里。  

历史上北魏选择了送人头,眼前这些鲜卑骑兵么他们只远远游弋着,似乎没一点上前的意思。  

而且,随着吴兵完成结阵,接到消息汇拢过来的鲜卑骑兵越来越多,眼见着已经破千了。  

信使往来奔驰着,再过一会,说不定还有更多的兵马汇聚而来。  

加风飘场窦勤安坐于马背之上,看着前方空地上往来游弋着的拓跋部骑士。  

老实说,他弄不清吴人在搞什么。  

三千步卒上岸列阵,背靠沔水、战船,如同刺猬一般。  

大阵前方还堆了许多阻碍骑兵冲锋的障碍,阵中弓弩齐备,长枪如林,  

摆出这个架势,难道要我率骑兵冲过去,或者下马步战?  

不会吧?不会吧?  

世上真有这么傻的鲜卑骑兵?这不是送人头么?  

尔母婢!窦勤觉得敌将脑子坏了,你就是再等一百年,都不会有骑军傻乎乎凑上去。  

不过,敌将好像真的有点傻,窦勤看了一会,下达了一道命令。  

很快,一支正在游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