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0.孤寡老道雷俊(2/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双方谁也没能压倒对方。  

丹鼎三大圣地当年隐约形成微妙的均势。  

“也快打破了,纯阳宫蒋道友快要更进一步了。”雷俊言道。  

王归元则忽然笑道:“昆吾派的道友不积极,本派也差不多,这都是你以身作则的功劳。  

说起来,不铺张自然是好的,但你作为我玄门道家当代掌教天君,身边连常伴道童都没有,也确实少了点排场啊。  

华节师侄身为一派掌门可以不论,华菲师侄同华霆师侄也只是碰巧在的时候充充数。”  

雷俊同样笑道:“可不敢排场太大,否则小师姐见了,该想着篡位拱我下台了。”  

师兄弟二人言谈随意,不萦于心。  

不过于外界而言,这其实是一个已经议论多时,被各方关注的敏感话题。  

雷俊已然卸任天师之位。  

虽然他始终是龙虎山天师府中人,但已有多年或高居重云之上,或深入九地之下,少理人间之事,也不再过问天师府内事,平日里处事公正平和,开坛讲法不止面对天师府弟子,而是面向全天下道门弟子乃至于其他各派修行者。  

故而雷天君当世地位,越发超然。  

他亲传弟子止于三人,虽未曾直接明言,但参考其师元墨白门下,外界大众已经基本确认,封霆封长老便是雷掌教关门弟子。  

其他各派圣地自然不希望自家最出色的传人转投龙虎山天师府门下,哪怕是成为前任天师雷俊的嫡传徒孙。  

但随侍现任玄门掌教身旁做个道童,却是毋庸置疑的美差,能时不时得到雷掌教亲自指点,不仅不耽搁修行,更有莫大益处,将来离开了雷掌教近前便回归自家宗门。  

如此一来,宗派本身亦在雷掌教跟前不断混眼熟,利于整体发展。  

纵使不能获得和龙虎山天师府一样的影响力,份量也自不同。  

只可惜,雷掌教一直没开这方面的口子。  

否则各门各派的道童怕是能从地界幽都排队到人界龙虎山。  

雷俊本人无心专门招人。  

偶尔有需要了,便令徒子徒孙客串一下,反正他平日里也会提携指点门人。  

该说不说,以他如今修为和平日炼丹炼宝的动静,想给雷掌教当道童,也不是随便谁都合适。  

不只修为境界要高,根骨、悟性资质同样越高越好。  

“抱抱事忙,小师姐那边华绒也忙,华菲经常往外跑,如今虚吾也跑了,好在还有华霆。”  

雷俊自嘲:“忙,都忙,忙点好啊。”  

今年春天,雷俊的嫡传徒孙安不铮成功渡过八重天到九重天之间的天堑劫难。  

龙虎山天师府新添一位大乘高真。  

不过只温养少许日子后,安不铮就应池海峰邀请一同到儒林大千世界开眼界去了。  

未来他返回九天十地大千世界,跑来雷俊跟前的时候也会减少了。  

既然决定要开山立派,安不铮除了四处游历寻找开辟合适山门、道场、洞府之外,自然还有其他各种经验学习和先期筹备要忙。  

雷俊对此并不反对,感性上甚至有一些期许的同时顺其自然。  

昔年同届传度入府的同门郭燕便是离山为天师府新开一脉别传,名为碧波山,如今已经初见规模。  

而郭燕本人亦在去年成功臻至七重天境界。  

其年龄尚不满二百,仍有继续冲击八重天境界的希望。  

相较于过去许多资质、际遇相近弟子终生止步于中三天层次,郭燕已经改变自己的命运。  

雷俊同样期许碧波山一脉能不断兴盛。  

安不铮将来离山,修为境界皆远在郭燕之上。  

雷俊倒不介意对方未来搞出来的场面够不够大,只要对方明辨己心,无悲无惧便好。  

一如雷俊当前,洞悉大千内外变化,消息灵通,但不受扰动,专注自身修行,按自己的步调和节奏生活、修行。  

山中不知岁月长。  

九天十地大千世界此后局面平稳,人间康泰。  

呱呱落地的新生儿,转眼间长成茁壮少年。  

十六载光阴就此过去。  

玄门掌教雷天君亦迎来自己二百岁生辰。  

这次的二百大寿,雷俊是在人间渡过。  

同样,贺寿者云集。  

不过,简单在人间龙虎山祖庭见过贺客,雷俊晚些时候便重返时之渊附近。  

着落在人间的时之渊,仿佛天地间撕裂一道巨大而又凄厉的伤口,好在近年来情形尚稳定。  

包括雷俊在内,四个身影当前齐聚时之渊外,三道一俗。  

身着黄裳锦袍的雷俊。  

身着紫色道袍的道人乃是他同门师弟楚昆。  

另一个身着月白道袍的道人,身形仿佛隐在白色的云烟之间,正是难得出山一趟的赵蟾阳。  

最后一个身着白色儒服的女子则是天瑞居士张晚彤。  

四人不断揣摩时之渊的变化。  

尤其是雷俊面前摆着一张阵图,不断讲解的同时,亦听取其他人的意见,雷俊时不时在阵图上勾勒修改。  

谈着谈着,张晚彤忽然目光一闪:“小萧那边成了。”  

重新以天瑞居士自号,身上唐皇色彩越来越淡后,她习惯以“大萧”、“小萧”称呼萧航、萧春晖兄弟二人。  

小萧,便是萧春晖。  

雷俊闻言,连连点头:“立地成圣,好事啊,他的新学日渐完善,别开生面,跨出这一步水到渠成。”  

虽然晚于萧雪廷、沈去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