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5.大千第一人(1/8)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第546章(1w4,四合一章节)  

郑白榆血肉之躯仿佛被敲碎的瓷器,灰飞烟灭。  

他双目无神地望着雷俊,“看见”自己的功碑连同魂魄一同破碎似是自言自语:  

“好拳…”  

炼体一脉的仙境三重武道古帝,魂魄和力量凝练至极,故而有媲美同境界血河巫王的滴血重生之能。  

而兵击一脉的仙境三重武道古帝,则是武道真意凌厉卓绝,仿佛可以断绝一切,一刀便是一刀,一剑便是一剑,斩灭这世上绝大多数假死重生之能。  

雷俊这看上去如炼体武道强者的一拳,却也将郑白榆复生的种种手段全部泯灭。  

万法归宗,大道殊途同归。  

是为“皇天”之拳。  

雷俊的玄黄合照·宇宙重光的杀伤力,便已经超过郑白榆的仙武·三界沦陷。  

其后再以此法点燃六御真身,毕全力于一击之内。  

如此的一拳,终郑白榆一生都不可能创造出来。  

或许,他有足够的资质。  

但这一拳违背他行事与思考的宗旨。  

在对方登临仙境三重,创出这一拳的时候,便注定他郑白榆只能谋求冲击更高境界后卷土重来。  

同境界下,他无法再跟雷俊正面对抗争胜。  

对手有这一拳,他只能躲,避战以保和。  

躲,一直躲。  

躲不过去,便是如今下场。  

一如他必须趁此番九天十地归一,三界剧烈震动的时机行事。  

固然是机缘应在此时此刻,但又何尝不是因为大千世界如此情形下,雷俊无法展开自己的三洞三天太上龙虎仙阵?  

来往两重大千世界,数千年来起起落落,也曾撼动风云,但终究未成大势。  

大势已成者,是眼前这个年轻道人。  

自己面对他只有逃和死两种结果,却无反败为胜的机会。  

如果说有将来一线之机,今天这机会也被对方亲手掐断了…  

郑白榆脖颈以下躯干完全消失,灰飞烟灭。  

他眼珠子动了动,仿佛忽然有了神采,目视面前雷俊:  

“你…怎么找来这里…”  

雷俊面无得色,平静收回自己的拳头:“运气好。”  

郑白榆双目圆瞪,但再无神采、声息。  

往日只剩头颅也可以轻松重生的他,这一刻头颅亦彻底破碎。  

雷俊立在原地不动,无需展开道景玄垣,便有九彩流华围绕全身周转。  

他胸腹处伤口止血,但缺口看上去仍触目惊心。  

对手残存的武道拳意尚在,有待祓除。  

不过雷俊呼吸间,眉心处黑白太极图出现并旋转。  

他此刻仿佛与大千世界化为一体,法力仙蕴得到反馈和补充,远超其他人。  

转眼间,雷俊仙诀·六御真身再展,显化后土真身。  

安宁祥和气息弥漫间,他胸腹处巨大的空缺,暂时消弭。  

虽然伤势仍严重,但当前已经稳定不至于继续恶化,并得到缓慢恢复,表面上再看不出异样。  

更进一步疗养康复,留待十地归一,地界重定后,返回其中央之所幽都,再慢慢温养。  

那里是昔年承天效法后土皇地祇的道场居所。  

雷俊再运使后土真身疗伤,事半功倍。  

他双瞳中天通地彻法箓光辉流转,耳边响起白湄的声音:“掌教无大碍便好。”  

雷俊:“辛苦白真君。”  

白湄:“天界将定,贫道先助昊阳圣主他们一臂之力,稳固此间。”  

结束同白湄的交流对话,雷俊双瞳中符箓光辉消失。  

他凌空招招手。  

有道温润玉光,飞入其掌中。  

方才“皇天”一拳太过暴烈,不仅打碎了郑白榆本人,也将对方随身物品全部打碎。  

这还是有郑白榆本人垫在前面的结果。  

到头来,只剩一样东西,托郑白榆垫了一下的福得以保全,便是这柄玉剑,但当前温润玉光也黯淡了不少。  

郑白榆在长安这里的谋划,似乎便是以此剑为依托与核心…雷俊心道。  

会是签运中提及的一品机缘么?  

他伸手握持那玉剑,揣摩其中奥妙,脑海中浮现相关名目:  

三界祭剑雷俊大致揣摩其中道理意境,心中便即有数。  

郑白榆其人,于自身修行之道求全求稳,走多方兼顾的路数,各方优势集于一身,追求谋定而后动,不会有豁尽一切之举。  

行事大方略上,反而常有行险一搏的决绝。  

不论是早年孤身从儒林大千世界来九天十地大千世界搏前程,还是其后种种行事。  

他此前贪心不足,已经有快速成就儒家圣师境界的机会,但他还想更进一步,得儒家贤哲之姿。  

类似契机既在于当时儒林大千世界特殊环境,以大灭菩萨之力粉碎虚空形成世之伤的瞬间,同时也在于郑白榆本人登临圣师的瞬间,故此他甘愿冒险一试。  

但最终赔了夫人又折兵,不仅没能成就儒家贤哲之姿,也将快速登临圣师之境的机会便宜了严傲云。  

先前用以积累的天材地宝消耗一空,令他难有重新再谋儒家贤哲之姿的机会。  

以郑白榆天资和实力,即便受此挫折,接下来慢慢积蓄,将来未尝没有成就圣师境界的机会。  

便如当前销声匿迹的高天随、吴海林一样。  

但郑白榆还是趁着此番九天十地归一的机会,再搏一次。  

他是想要借助这三界祭剑转而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