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章 求雪(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张嵘的确练过一段时间书法,但很久没写了,手早已生疏,便有意推脱。  

不过王晗热情难当,他也只得来到教授身旁,拿起笔来。  

摄影师来到近前,拍摄特写。  

张嵘蘸墨提笔,一时间却不知该写些什么。  

忽然,他看到身旁的教授正在挥毫作画,纸上赫然是一树梅花。  

心中一动,他随即屏息下笔。  

“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他四句诗写罢,旁边教授的画也正好完成。  

后退一步端详,教授余光看到张嵘身前的四句诗,不由咦了一声。  

背着手来到案前,他细细将四句诗读了一遍,忍不住感慨赞叹:“好诗啊!就是字太丑了。”  

张嵘一头黑线,一旁的王晗赶忙打圆场:“已经很好了,比我写得好。”  

跟着,他拿着话筒,字正腔圆的将四句诗朗诵了出来,摄影师也绕到案后,给了个特写镜头,将四句诗投射到了舞台后方的大屏上。  

台下的粉丝们欢呼拍手,尖叫连连。  

被她们这么欢呼赞美,张嵘忍不住有些脸热。  

他自己清楚,自己这几个字顶多算得上端正,也就是刚刚入门的水平,还远称不上什么书法,和冯教授的字比起来,那更是一个天一个地。  

但粉丝们不知道,在他们看来,只要能写到横平竖直,大小一致,就是好字了。  

而张嵘的字的确做到了这点。  

不过字虽然看不出好坏,但对于诗词文字的好坏,大部分接受过素质教育的观众还是有一定的分辨能力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这句诗哪怕只上过初中,也能看得出其中的意境之美来。  

尤其是张嵘的粉丝们,联想到曾经张嵘所经受的苦难,他们对这句诗的理解更加透彻,感同身受。  

哥哥写的是自己的人生经历!  

正是因为有之前那一年的寒彻骨,今天的哥哥才会有现在的成就!  

冯教授对这四句诗的尤为喜爱。  

诗中的意境倒还在其次,那股子历尽沧桑,处之坦然的精气神才是让他如获至宝的原因所在。  

“这是出自哪位诗人的作品?”  

王晗在一旁越看越喜欢,越琢磨越有味道,便忍不住问了句。  

“只是看到冯教授的梅花,忽然想到的。”  

张嵘谦虚回答:“好久没写字了,的确拙了点,献丑了。”  

“什么?”  

王晗惊讶的看向他:“你是说,这是你写的?还是现场想到的?”  

张嵘微笑不语,如同默认。  

“真是好诗。”  

冯教授忍不住再次夸赞:“果然不愧是写出吹尽狂沙始到金的才子,真是后生可畏啊!”  

说着,他忽然想到了什么,冲张嵘问:“张老师,能不能帮我在这幅傲雪寒梅图上题上这首诗啊?我想带回去珍藏。”  

张嵘闻言赶忙摆手:“冯教授您太抬举我了,在您面前我可当不起老师。”  

“诶!达者为师嘛!”  

冯教授笑着说:“如果让我写,我还真写不出你这么好的诗来。”  

张嵘听他这么说,也不好再推辞,便来到他的画前,重新拿起了笔。  

这是帮人题诗,自然不能像自己练笔那样乱写。  

张嵘凝神静气,回忆着自己当年练字时的状态,调动着沉睡已久的身体记忆。  

酝酿半晌,他睁开眼来,躬身动笔。  

开始的一两笔稍显生涩,但随着笔画的游走,肌肉记忆渐渐复苏,张嵘越写越顺畅。  

顷刻间,一气呵成!  

“好!好!”  

冯教授在一旁鼓掌赞叹:“看来小张刚才还保留了水平啊?这篇字比那一幅上的好多了!”  

他这句话中叫了张嵘小张,可见张嵘的写字水平还没有到让他值得学习的地步。  

“好字!”  

王晗把控着节目录制的节奏,好奇问:“这首诗有名字吗?”  

张嵘顿了下,一时间还真想不起这首诗叫什么名字了。  

他不动神色的看向王晗,笑问:“暂时还没有名字,不如晗哥帮忙起一个名字吧?”  

皮球踢了回来,王晗顿时被架了起来。  

一旁的主持人嬉笑着起哄,把紧张的气氛冲淡。  

王晗倒也不惧场,上前拿起笔来,一边蘸墨一边说:“如果我没有看错的话,这首诗里应该有些佛学的根基在里面,比如这个尘劳,就是佛教中对世俗烦恼的称谓。  

不过从整体来看,这更像是一首劝学诗,告诉我们要不惧苦寒,终有一日,会开得梅花扑鼻香。  

所以,这首诗,我看就叫求雪好了。”  

说着,他就在诗句的上方用毛笔写下了这两个大字。  

“好!”  

冯教授满意点头:“雪字通学,也可以叫求学,好名字啊!既点明了这一树寒梅的傲骨,又赋予了一层冬梅不畏严寒,也要求知若渴的意境,两个字都没有梅,但却写尽了梅花的内涵,好名字啊!”  

一旁的小鹤插话:“这也算是集齐了冯教授,张嵘老师和晗哥三个人的墨宝了。”  

“抽奖!”  

下面的观众笑着起哄,想让主持人把这幅集齐了三人心血的作品当做奖品抽给观众。  

冯教授听到后,赶忙按在画上,摇头不肯:“这是我提前说好的,要带回去珍藏的,不能抽给你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