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家庭的出现(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在这两个半月的战斗中,除了获取到这些人口之外,王莽还积攒下来了大量的科技点。  

这么多的科技点如果王莽愿意的话,甚至可以快速的进入到青铜时代。  

但是王莽并没有这样做。对于王莽而言,这样的做法虽然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对于自己来说却是有更大的弊处。  

根据前世的经验来说,进入了青铜时代之后,游戏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前世的时候王莽并没有这些经验,也没有这么多的想法,只是一个劲的快速提升,部落的发展。然后快速的进入到青铜时代。  

面对着突如其来的变化,一时间措手不及,为自己留下了很大的隐患,这也是为什么前世王莽进入游戏那么早,但却没有成为最强大一批人的原因。  

在目前这个原始时代中,NPC的想法是非常简单的。甚至可以说,在这个时期,玩家的权利是最强大的时刻。所有的部落成员对于族长的命令,都会非常忠诚的完成,即使是必死的任务也会毫不犹豫的去执行。  

在这个时期,所有人都将自己的所有精力都奉献给了部落,全心全意的为部落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但是当进入青铜时代之后。意味着一个文明的开始。NPC的思想会发生极大变化。  

这个时NPC会出现自己的想法,有着自己的私心。  

并且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增加,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阶级也正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出现。  

如何防止部落分裂将权利巩固。对于玩家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如果没有很好的处理,那么就是部落的实力非常强大,也很有可能会被NPC们夺取权利,夺取最终的果实。  

就像在这个原始时代玩家们可以通过战斗击败其他的部落,并且在战斗之后能够快速的将自己捕获的俘虏转化为自己的实力。  

但是进入青铜时代之后,战胜一个部落可能很简单,但是想将这个部落的俘虏转化成自己的力量就没有那么轻松了。  

进入到青铜时代之后,不管是玩家部落还是NPC部落。都会出现一种认同感和信仰感,新加入的成员和老部落的成员之间会有着不同的冲突。  

如何处理好这种冲突,对玩家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对大部分玩家而言,从现实中带来先进的技术是非常简单的事情,但是如何玩好权力的平衡这不是那么简单的事情。  

不过拥有前世的经验,王莽对于这些事情的担忧其实并不大。至少在青铜时期和封建时期,王莽有信心保证自己的实力不会出现权力的分割和部落的分裂这种事情的出现。  

让王莽担心的则是npc们那可怕的发展速度。  

在自己没有足够的基础的情况下,一旦进入青铜时代之后,各个部落的人口数量都会增加自己或许可以在前期打败其他部落获取大量的人口,但是没有足够的粮食来供养这么多的人口,这种速度。必然会降落下来。  

可进入青铜时期之后。N pc的发展速度非常的迅猛,一旦自己停止下来,那么其他部落就有了足够的发展时间,到时候即使自己消化的战利品,再想轻松的拿下其他部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所以在王莽的想法中就是尽量在前期压低自己的发展速度。以轻松的方式在前期积累下足够的优势。一旦进入到大时代之中,就能够快速的将自己前期积累下来的优势转化为新时代的雪球从一开始再次将这个雪球快速的滚动起来,而不给其他NPC发展的时间。  

“帝国时代之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只要在这个时间里我能够稳定下来,积攒出足够的优势,那么帝国时代之后,将没有任何事情能够阻拦我的发展。”  

之所以王莽没有那么迫切急着进入新的时代,是因为王莽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度的信心。  

可能在帝国时代来临之前。自己的发展速度最多比其他玩家快上那么一些,没有压倒性优势。  

但是只要帝国时代到来,自己的基础足够稳定,那么王莽就有信心。自己将拥有压倒性的实力,让所有人都无法反抗。  

和其他时代相比,原始时代的生活要无趣的太多太多。  

经过大半月时间,王莽带着大部队重新返回了部落。  

一切仿佛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一样,仍旧是和以前一样。所有人都努力的开垦着新的土地,扩大畜牧的数量如果非要说有什么区别,那便是随着人口的增多,对于野兽带来的危险降低了许多。  

以及建造的木质房屋用以安置新来的人员,算是从窑洞中开始走出来,  

蛮荒巨兽给王莽带来的压力逐渐减小。  

一个小村落的雏形开始出现在双流部落的周围。  

而除了训练新加入的成员适应双流部落新的生活方式之外,王莽也正式开始推动了部落的进程。  

在双流部落之中,大通铺的形式被彻底改变。一夫多妻制开始成为主流的方式以父系为主的家庭模式开始建立。  

经过一场为期三天的篝火大宴会。王莽为每一个新加入的成员都起了一个新的名字。  

并且根据年龄为每一个年轻的成员都安排了一个家庭。,算是原始时代中第一场大型的包办婚姻仪式。  

新组建的家庭,男女关系不再像以前那样混乱。夫妻的概念开始出现在每个人心中,新诞生的孩童也将会随着父亲的姓氏。获得新的名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