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太子拜师(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机推荐:  

且说,肥皂生意的出口事业磕磕绊绊,从今年的秋天盘算至今,到现在才摆平了一个突厥部落的大首领。  

本以为这件事会很顺利,实际上办下来花费了四个月时间。  

直到现在,许敬宗才得到了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客户”  

每每想到这些,心里还是有些抱怨的。  

又没有人将皇帝位亲自送到我嘴边,然后一切问题就这么迎刃而解了?  

放眼朝堂来看,此刻,多半是没人会这么做。  

除非父皇不想干了。  

大抵如此。  

眼看宁儿将眼前的桌子收拾干净,留了一个笔架子放在一旁隔着毛笔,再将桌子擦干净,而后又把一旁烛台清理好。  

另外两位宫女已经将寝殿的地面擦好了。  

宁儿手拿着油灯照着,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杂物与污垢,一切洁净之后,她这才放心,“殿下,都收拾好了。”  

李承乾颔首道:“都先去休息吧。”  

“喏。”  

宁儿带着两个宫女,抬着水盆,拿着布巾退下。  

李承乾看着杜荷所写的关于出口贸易的规划,其实肥皂的生产力不用太高,只要能够产生足够大的利润,眼前泾阳这点生产力反而是足够的。  

在关中还有人没有发现肥皂的奥秘之前,至少先让泾阳赚够足够的钱。  

肥皂此物目前只有关中才有,因此定价权就在杜荷手里。  

信中还说了他对肥皂买卖的规划,泾阳这一年积累的铜钱太多了,钱都快泛滥成灾,就算是交给处默去尽情地花,一时半会儿也用不完。  

李承乾写下回信让他尽可能地将更多的铜钱换作银饼,如此才能让泾阳有足够的抗风险能力。  

信中还说了一件事,有人想要找泾阳买纸,后来魏昶派人去跟踪了,只不过人进了长安城便跟丢了。  

这让杜荷警觉,还是有人在盯着泾阳的财富。  

这让他心中有了莫大的危机感。  

因此在泾阳周边各个要道口,安排了更多的人看守,以防不测。  

写完回信之后,李承乾拿着信纸走到殿前。  

已经习惯了宁儿会站在这里时刻等候着,李承乾走到殿前她就在这里。  

“其实你不用一直站在这里的。”  

“殿下若有吩咐,奴婢可以第一时间知晓。”  

李承乾抬头看向夜空,今天的夜空黑漆漆的,看不到月亮与星星。  

干脆在殿前的台阶上坐下来,李承乾又道:“波颇那个老和尚死了吗?”  

宁儿回道:“天竺高僧若离开人世,一定会告知东宫的。”  

李承乾低声道:“其实挺希望这个老和尚继续活着的。”  

“是因当年他为殿下祈福吗?”  

“他老人家圆寂那天,让杜荷的商队给玄奘送消息去,告诉他!当年指引他西行的天竺高僧过世了。”  

“喏。”  

宁儿低着头躬身一礼。  

翌日,房玄龄早早去见陛下。  

天才刚刚亮不久,地上的积雪还未融化,这个时候要去东宫的话,就能见到正在练习箭术的太子。  

太子殿下是刻苦的,至少每天早晨不论有多寒冷都不会松懈。  

不过现在,房玄龄没有去东宫,而是先径直走到玄武门边上的太液池。  

太液池已经很多年没有好好修缮了,这里的河堤也长满了荒草。  

李恪穿着甲胄站在父皇的身边护卫着,一言不发。  

房玄龄道:“陛下,这些天的奏章都已经批阅好了。”  

李世民双手背负,看着平静的太液池,又道:“来年科举的事准备得如何了?”  

“回陛下,这些天朝中有人递交奏疏,有人提议科举要施行糊名。”  

“糊名?”李世民心中惊疑拿过奏疏皱眉看了起来,看到书写这份奏疏的正是监察御史马周。  

“马周怎么会突然写这种奏章?”  

“回陛下,有一次马周与赵国公有过一次谈话。”  

李世民合上了奏疏,放在身后,板着脸没有言语。  

房玄龄低声道:“自从朝中有人说起科举糊名之后,便以马周为首的一部分子弟都在提倡科举糊名。”  

“你觉得应该糊名吗?”  

房玄龄捻须迟疑道:“若真的糊名了,会有人说朝中行事并非君子之道。”  

李世民忽然一笑,“君子之道?”  

房玄龄接着道:“这些天马周与郑公等人也在商议。”  

“嗯,之后还有什么论述一概呈给朕。”  

“喏。”房玄龄接过陛下递还的奏章,又道:“臣还有一事。”  

“你直说便是。”  

白雪皑皑下的太液池看着很舒心,不远处长孙皇后正抱着小兕子走在池边。  

小兕子还在牙牙学语,她伸手想要去触碰远处的那片积雪,明明很远她觉得就在眼前。  

李世民看向这个小女儿,也是面带笑容,她比去年又大了一些,已蹒跚学步,对很多东西都有好奇心。  

房玄龄慈眉笑道:“小公主很像陛下。”  

李世民收回目光点头道:“还有何事?”  

房玄龄道:“这些天,太子殿下批阅了不少奏章,不论是建设还是调度,无非都是钱粮之事,与前些年相比,今年朝中钱粮调度井然有序,由太子殿下安排最为合适。”  

“伱是说今年朝中的钱粮调度,因为太子主持,反而更顺利了。”  

房玄龄又回道:“如今朝中对殿下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