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有区别吗?(3/5)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也很容易发火。”  

“吃过中药吗”  

“吃过,医生让我吃逍遥散和龙胆泻肝丸,我吃了一周,最近肚子更加不舒服了,而且…早晨起来就拉肚子,拉稀….”  

陈南稍微把脉,顿时皱眉起来。  

果然!  

难度真的高啊。  

第一个患者,就出现了舌脉不符的情况。  

舌脉不符,该如何判断这第一个患者,就给陈南来了一个下马威。  

这样的患者,在外面想找一个中医看,还真的难!  

因为对方太年轻了,很难出现虚症,如果按照舌象来判断的话,以清肝凉血来治疗,绝对是一个大问题!  

这就不是一个寻常病!  

看似吐血,脾气也大,舌苔虽然黄腻,但是…  

患者其实是“虚劳!”  

没错。  

这是中医诊疗中,很难诊断出来的一种疾病,名为虚劳症。  

虚劳,病名。  

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治》,乃是正气损伤所致的虚弱症和具传染性表现为虚弱证候的疾病。  

这种病,一般很难有主症。  

主要表现就是…没有主要表现!  

没错,因为,虚劳,为五脏虚损所知,每一个脏器虚损,都有不同的表现。  

患者看似是肝气犯脾,导致脾虚。  

但是,其实本质是因为士气不足,脾阳虚弱,导致了无法抑制肝脏的正常行为,这才出现了面部的青黄之色。  

如果是肝气过剩,则不是这样的表现。  

所以,治疗起来,本质上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逍遥散,针对肝郁脾虚,可用于调和肝脾,但是力道过于弱小。  

但是,如果力道过于足,用龙胆泻肝,来泻肝胆之气,反倒是会伤了肝阳,肝阳源于心肾之阳气,伤了根本阳气,脾阳就不足了。  

所以,治疗,很关键!  

至于吐血,其实搞清楚这些之后,就很容易解释了。  

正所谓“吐血二者,皆治在肝络。”  

肝藏血,这是因为肝阴阳之气不足了,导致了血外溢。  

患者的情况,已经是脾阳肾阳,亦为苦寒滑润,伐其生发健运之常,所以腹痛晨泄不食。  

而且,这也是患者患者脉沉弦细之所由来也。  

整体辩证治疗的思路,也很清晰了。  

这个考核,很有意思。  

不仅让你写诊断,还要写按语。  

所谓按语,就是患者导致机体不舒服的原因。  

陈南写道:“按语:三焦俱损,先建中焦,补土可以生金,肾关之虚,亦可仰赖于胃关矣。”  

随后,陈南自拟方子:  

“莲子15钱,芡实9g白扁豆3g冰糖9g  

茯苓块12g广皮炭6g人参6g甘草6g”  

药不在多,能治病就行。  

陈南其实也能开具其他方子,但是…方子大了有什么用吗8味药,刚好!  

但是…  

陈南在后面写到:  

“30副,缓缓多服为宜。”  

抓药,陈南只需要抓一服药就行了,不需要抓够三十副。  

而此时,陈南仅仅只用3分钟不到。  

就把方子开好了!  

如此一幕,直接把对面两位老人给镇住了!  

两人对视一眼,脸色有些凝重。  

不得不说!  

陈南的诊断,十分精准。  

在病历本上,陈南写的治疗原则,也就是按语十分详细。  

按语,其实就是判断你是否诊断清楚,以及你治疗思路的推断。  

而陈南的按语,不多,只有寥寥一行多,但是…却足以把患者的情况解释清楚。  

这个按语,足够满分!  

两位老人可不是一般人,其中一人是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副校长谭智辉,还有一人,是国医大师:于同庆。  

两人看完陈南的按语之后,直接忍不住惊讶起来。  

因为…陈南的古文水平,很厉害啊!  

不得不说,这里用古文的话,能省去很多字。  

如果于眉在这里的话,绝对会说,这小子投机取巧。  

但是!  

对于第一次见到陈南的谭智辉和于同庆两人来说,对于陈南的欣赏,却与日俱增。  

因为搞中医的,对于医古文十分熟悉,学习年长。  

所以,对于医古文的美感,也是十分喜欢。  

而陈南这个按语,精简意赅,虽然少,但是意思却十分充分。  

分析的很到位啊!  

其实,按语对了,就有5分了,因为这意味着诊断和辨证论治的分析,对了。  

方药3分。  

抓药2分。  

第一个患者,陈南用两分半的时间,拿到了5分,这个速度…  

于同庆和谭智辉两人相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的惊讶。  

年仅25岁,实在是天赋异禀啊!  

而当陈南把方药写出来以后,两人再次一愣。  

其实…  

方药没有固定答案。  

只要总体没有变化,疗效到了,便可以!  

但是,陈南只有8味药,这也太少了…  

不对,这八味药看似少,但是…该有的都有了!  

这就很难了!  

有时候有些医生认为,开大处方比开小处方要难,甚至一个方子里,能凝练出三四个经方出来,但是…其实药味少,反而更难!  

因为精简立专,效果最为通透!  

思考八味药,远比思考两个方子,要困难数倍。  

陈南完全可以使用逍遥散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