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0章 双帝之战(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老夫无能,不仅没能拯救大夏百姓,还将国家推向了深渊。”  

“魏国世家,尤患于大夏,若是大夏落入他们手中,儒家的夙愿,将永远不会实现。”  

“老夫罪大恶极,死不足惜,死前能换掉魏国数位半圣,能为李诺的法圣之路献上一份力,也算是戴罪立功了…”  

“大夏的希望,百姓的希望,在你们这些年轻人,老夫枉活一生,无脸去见儒家先贤…”  

右相沉默的诉说着,表情一片晦暗。  

李玄靖递了一杯茶,递给他,说道:“将国家推向深渊…,倒也未必,魏、楚、齐三国,皆有一统大陆之心,就算没有梁国的倒戈,他们也迟早会入侵,今日的境况,早晚都要面对,况且…,您又怎么知道,陛下一定会输呢?”  

右相猛然抬起头,震惊道:“什么!”  

李玄靖没有解释更多,只是道:“放心吧,一切依旧尽在掌握。”  

长安。  

不止长安。  

几乎整个大夏境内的百姓,都得知了一件事情。  

朝廷的大军,在西南边境遇到重大挫折,世家的半圣死的死,伤的伤,夏国的军队被一路平推,大夏亡国在即。  

魏国的胜利,已经摆在了明面上,为了减少两国的伤亡,避免生灵涂炭,为了大夏的百姓着想,魏皇决定给大夏一个机会。  

他向大夏当今陛下递交了一份战书。  

以两位帝王的一场战斗,来决定这场战争的结局。  

这种举动看似儿戏,实则魏国有必赢的把握。  

大夏百姓也有民族尊严,两国交战,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能赢,但事实击碎了他们所有的幻想,在绝对的实力碾压之下,延续了三百余年的大夏王朝,终于走到了它的末路。  

“昏君啊!”  

“倘若他不留恋权势,励精图治,选贤举能,大夏怎么可能败的这么快?”  

“这一切,都是那无能昏君的错!”  

“可怜大夏三百年基业,毁在了他的手上!”  

“无能,昏君!”  

国家将亡,当朝皇帝,自然脱不开干系。  

如果他是明君倒也罢了,只能说大势如此,人力难逆。  

但在大夏百姓的心中,他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大夏这几百年来,所有的昏君加起来,都没有他昏庸。  

醉心长生之道,十多年不理朝政,任用奸佞,祸国殃民,为了长生,竟然将同族杀的干干净净,昏君和无能四个字,形容他还远远不够!  

所有人都在等待他的决定。  

是继续龟缩在皇宫之中,等着魏国兵临城下,将他从宫中揪出来,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还是迎战魏皇,保留末代皇帝的尊严,也给大夏一个体面的退场。  

此时,魏国大营之中。  

“陛下,三思啊!”  

“万万不可以身犯险!”  

“您若是出事,我们如何向朝廷交代,大魏又该如何?”  

与夏国的绝境不同,魏国大军,只要继续推进,迟早会攻入长安,虽然这样损失大一点,但却是最稳妥的办法。  

陛下亲征前线,已经算是以身犯险了。  

他怎么能和夏国皇帝约战呢?  

虽说陛下绝对不可能输,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魏皇伸出手,向下压了压,众人的声音这才小了下去。  

他望着下方熙熙攘攘的人群,沉声说道:“朕实在是不忍心我大魏的将士再有伤亡,每一位将士,都是母亲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这场战争,是你们的战争,也是朕的战争,接下来就交给朕了,你们放心,朕不会输的!”  

如此仁德的陛下,前方的将士听完,皆忍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跪了下去。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  

“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滚滚的声浪,回荡在大营上空,魏皇居高临下的看着这一幕,大袖中的拳头忍不住握了握。  

他不仅要灭掉大夏,还要大夏皇帝的项上人头。  

倘若等到大军兵临长安,再杀大夏皇帝,就没有什么意义了,那个时候,大夏只能算是一个小国。  

所以,在占尽优势的情况下,他还是让大军停止了行动。  

他必须保证,夏皇临死之前,仍旧还是五大王朝的皇帝,有着第六境的修为,只有这样,他的精血才是有用的…  

就在魏国大军的士气达到顶峰之时,一道身影从远处疾速而来,半跪在魏皇身前,道:“陛下,夏国朝廷回应了!”  

长安。  

一封封不利的战报,接连送进长安。  

似乎是担心陛下输给魏皇之后,魏国会迅速占领大夏,楚国在东南前线,正在快速增兵,加快了吞并的步伐。  

而此时,朝廷也回应了关于魏国的战书。  

陛下已经决心应战,三日之后,五大王朝的两位皇帝,将在两军阵前,进行一场帝王之战。  

这是赌上两大王朝国运的一战,自有史记录以来,这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  

没有人能想到,魏国和大夏的战争,居然会进展到这一境地,魏皇怎么会想到,用这样的方式来结束战争?  

难道真的是他体恤将士,愿意以身犯险,来减少两国将士和百姓的牺牲?  

若是这样,他又怎么会主动发起战争?  

魏皇到底怎么想,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但毫无疑问的是,所有知情之人以及国家,都在关注着三日后的那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