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九章:落马(3/4)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还拿着那把斩了烈马的长剑,长剑的尖端还在滴着血,瞧着有一股肃杀的气息。

其实乐瑶公主的这个要求很突兀也很不合理。

虽说男女七岁不同席在大武朝有些夸张了,但并不是说大武朝没有男女大防。

贺常棣是有妇之夫,而乐瑶公主已十一岁,是半大姑娘了,在大武朝,女子及笄后就可嫁人,十二岁就有人家开始给家中女儿议亲,乐瑶公主这个年纪已经要注意男女相处之间的距离了。

何况乐瑶公主发育的比较早,许是因为环境好的关系,她比同龄的女孩子们看起来更成熟,实际上是只有十一岁,可看着与十三四岁的大姑娘也没多少区别。

乐瑶公主这句话一出口,立马周围就有许多双若有若无的目光落在贺常棣身上。

有探究的,有嫉妒的,有鄙夷的,更有不怀好意的……

贺常棣并没想到乐瑶公主会提这样有些过分的要求。

要说他与乐瑶公主的交集,也莫非就是之前他为了尽快进入承平帝的视线,利用上一世的记忆故意救了她一次,后来乐瑶公主找机会见了他几次,那时候乐瑶公主才十岁,贺常棣哪里会多想什么。

后来他就去了北境拼军功,今年过了年北境大胜后他才回来,再见到乐瑶公主也是宫中的几次宴会里,见到了也不过点了头了事。

贺常棣虽然从心底抵触乐瑶公主的这种做法,但也没有想的特别多,在他眼里,乐瑶公主真还只是个没长大的小女孩。

他站着一动不动,仍是那张冷酷的俊颜,清隽的气质。

承平帝显然也并不清楚女儿真正的心思,他想起去年贺常棣曾经救过女儿,现在想要让贺常棣送她回营地,恐怕是因为女儿对救命恩人的依赖。贺常棣因为以前救过她,能给她安全感。

他看了贺三郎一眼,开口,“安远侯,你送公主回去。”

承平帝都亲自发了话,贺常棣只能遵从,他上前一步,从小郡王手中接过乐瑶公主,随即带着元洲等护卫,上马直奔营地。

乐瑶公主腿上的伤不能耽搁。

承平帝瞧着贺常棣带着乐瑶公主离开,顿了一顿不知道在想什么,随后跨上马,带着众臣朝着山林深处而去。

女儿受了伤,他也没什么春猎的心思了。

但是带着这么多大臣和勋贵子弟出来,直接返回又不太好,只能打起精神应付着转了一圈。

楚琏她们这些女眷在凉棚坐着喝茶看风景,这次,她就坐在魏王妃和端佳郡主的身边。

坐在最上首的当然是韦贵妃,而后就是各位王爷的王妃以及皇室宗亲的女眷。

这么一瞧,也有好些人,三个看棚都坐满了。

端佳郡主将一颗锦绣剥好的核桃仁扔进嘴里,朝着安敏县主的方向翻了个白眼。

魏王妃看到她的举动瞪了她一眼,“端佳,不得无礼。”

楚琏就坐在端佳郡主身边,闻言也往安敏县主那边看了一眼。

此时安敏县主正与几位郡主县主聊的火热。

本朝公主县主乡君这类皇家宗亲女子封号是没有封地的,并非像是唐朝那般女子也能有封地,或许会赐予一定的田产,但与男子待遇天差地别。

就算是皇家的金枝玉叶若是没有当权者的照拂也照样没多少地位。

安敏县主的母亲安德公主就是这样一个人。

安德公主排行第八,母妃身份低微,是先帝醉酒后宠幸的一个低等宫女,后来因为诞安德公主时难产,没多久就过世了。

宫中都传言安德公主克母,所以没有宫妃愿意抚养她。

她年幼时在皇宫里与宫女生活在一起,有时候甚至还吃不饱,后来承平帝登基,安德公主才有了封号。

不过,因为在宫中蹉跎,安德公主成亲的时候已过了花期,更是在快三十的时候才得了安敏县主一个女儿,因为安德公主势微,驸马纳了两房妾侍,两房妾侍各生下了一名庶子。

正因为有庶子存在,安敏县主家里并不和谐。

楚琏收回视线,轻声问了身边的端佳郡主一句,“怎么了?”

端佳郡主嗤笑了一声,“我就是看她不爽,楚六,你记得离这个人远点。”

楚琏回忆原书中之前的情节,这位安敏县主书中也不过是简单描写了几句,其他的什么并无介绍。

还不等端佳郡主给楚琏详细解释安敏县主为何不好时,就听到对面安敏县主所在的那桌一阵骚动。

随即就是一阵年轻女子的笑声。

所有人都听见一个如黄鹂般娇嫩的声音笑嘻嘻的道:“贵妃娘娘,你瞧我们光坐在这看棚里多无聊,圣上他们去猎场要到傍晚时分才能回来呢!”

“说话的是南漳郡主。”端佳郡主在楚琏耳边小声告诉她。

南漳郡主是乐文王的小女儿,虽是宗亲,但是身份地位一般,乐文王是先帝亲兄弟赵王的二子,到南漳郡主这一代,其实血脉已经开始远了。

不过这位南漳郡主口才好,经常在一些上流宴会里露脸,给京中好些贵妇留下了深刻印象,就算是韦贵妃也喜欢她那张嘴皮子。

南漳郡主的封号就是她那张嘴说来的,这么一想,也真是个人才了。

这南漳郡主的身份就犹如现在上流社会的交际花,在真正手握重权的人眼中不值一提。

韦贵妃坐在上首端雅的一笑,“你这鬼灵精的,才这么一会儿,就坐不住了?怎的,是不是想到了什么好玩的法子,来给本宫说说。”

“娘娘真是睿智,我这些小把戏只一眼就被娘娘看穿了。既然娘娘不嫌弃我,发话了,那我就斗胆提个建议。”说着,南漳郡主一双微微上挑的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