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这帝位让咱老刘家人坐了,总比便宜了司马老贼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八三看书,朕能走到对岸吗!  

“陛下要让臣来主持大典么?”  

孔融有些迟疑地问道。  

“没错。”刘协点头说道:“祭天大典毕竟繁复,朕当初孤身逃到邺城,擅长此道的礼官皆不在身边。”  

“爱卿为世之大儒,精通礼乐之道,正适合担任太常一职,为朕主持这次祭天大典,兴我大汉国运。”  

祭天大典和普通祭祀可不一样,要更加隆重且复杂,是国家级别的最高祀礼,一般不轻易举行,唯有在新皇登基或者碰到举国欢庆的大事时才会举办。  

不过精通礼乐的人太少了,郭嘉这段时间遍寻邺城名士,也没找到擅长此道之人。  

但孔融身为孔子后裔、儒学世家,对于五经不要太了解,在礼学这方面当今世上没有几个人能与他比肩。  

所以刘协才想让他来主持大典。  

“臣可以为陛下主持大典,但是太常卿一职,恕臣不能接受,还请陛下收回。”孔融深深行礼道。  

刘协皱眉道:“为何?”  

太常卿乃是九卿之首,主管教育、祭祀、礼事等等,虽无什么显赫实权,但胜在地位高且清贵。  

这个职位还不能让孔融满意?  

孔融摇了摇头,没有说话。  

刘协见此瞬间就明白了,这老头还是纠结于真假天子,一旦接受了他册封的太常卿一职,等于就承认了他正统天子的身份。  

“真是个老顽固啊。”  

刘协倒也不感到生气,反而对孔融很是佩服。  

如今他已经不需要孔融的认可了。  

有当然好,没有也无所谓,属于锦上添花而已。  

反正孔融只要愿意帮他主持祭天大典就行。  

略过此事不谈,刘协想起了跟随孔融而来的另一人,便问道:“朕听闻爱卿麾下有一壮士名为太史子义,此人何在?”  

太史慈的名声,便是一千多年后依旧赫赫有名。  

不久前北海起事,他的战绩刘协也听说了。  

带领几千人马拖延袁谭上万大军数日时间,给张辽过境争取了宝贵时机,功劳甚大。  

孔融回道:“回禀陛下,子义正在安顿残部。”  

太史慈并没有朝廷赐予的官身,也没有得到刘协召见,自然是没有资格入宫的,所以就去安顿跟随他一路逃亡而来的北海郡兵残部去了。  

刘协说道:“朕欲册封他为鹰扬将军,以表其功,爱卿代他领旨吧。”  

事关太史慈的前途,孔融这次没有拒绝,领了旨意谢礼告退。  

刘协目送他离去,嘴角忍不住露出一丝笑意,心中暗道:“只主持大典而不受官职,如此自欺欺人,有用么?”  

孔融看似仍然不愿意承认他。  

实则内心已经完全动摇了。  

不管有没有接受官职,只要帮忙主持祭天大典,那么天下人都会觉得孔融已经认可了他这位天子。  

孔融的到来加快了大典的进度。  

有了这位精通礼法的大儒负责主持大典,一切都变得有序了起来,各种祭祀所需要的人员、物品、礼器、场地、牲畜等等都迅速准备妥当。  

各个世家大族们为了这场祭天大典也是不遗余力,要啥给啥,无比配合,生怕拖延了进度惹得天子不悦。  

就这样,在多方配合,万众期待之下。  

十日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  

祭祀太庙的日期已至,举办祭天大典的日子也随之到来。  

这次大典是难得一见的盛事,有着非凡的意义,所以不仅仅是邺城的百姓,就连邺城周边郡县城池的百姓们,也有不少跑过来凑热闹。  

为了维持邺城治安,保证大典顺利举行,整个邺城的防卫力量都增强了许多,街上随处可见巡逻的城防军。  

以往街上还有一些闹事的混混,但是在这个时间段绝对没有人胆敢惹是生非,否则城防军可不是放在那里的摆设。  

因此哪怕邺城的人流量比以往多了一倍有余,但是治安却是前所未有的好,邺城内来来往往的行人都面带兴奋和期待之色,所有人都在期待着这次祭天大典。  

皇宫。  

刘协早在天刚蒙蒙亮时便醒了,在几位宫女的服侍下穿上厚重的天子冕服,并且戴上了很少戴的冕冠。  

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汉代这时候的天子服饰还没有发展到后世朝代那样明黄色的团龙袍,因崇尚土德和火德,冕服的主要颜色是黑中带红。  

冕服上的图案也多是山鸟、鱼虫、日月、山川。  

而冕冠则是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  

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勿听信谗言。  

后世的“充耳不闻”就是由此而来。  

等到一整套服饰都穿好以后,半个时辰已经过去了,换上一身庄重天子冕服的刘协更增加了几分天子威仪,看得甄宓、大小乔、吕玲绮等一众后妃们美眸中都是异彩连连。  

刘协看着铜镜中身着天子衮冕,显得格外有威仪的自己,也觉得有几分陌生。  

“果然是人靠衣装啊。”  

刘协心生感慨,谁能想到铜镜里这个威仪万千的大汉天子,在两年前只是个快要饿死的流民呢?  

而那时的他也没想到能靠一张脸混到如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