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转运和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吾参悟四大经书,以神游虚空,望天外群星之涨落,观天道虚空之变迁…”  

“发现一门,位天道之前,虚空之后,有禁绝天道之能。”  

“看守此门者,自称太上天尊…”  

楚齐光阅读着江鸿云所留下的记录,对方在参悟四大经书的之后,曾经无数次神游天外,穿梭虚空,直抵天道。  

根据江鸿云的研究,天道便在一扇门后,其中也许隐藏着世间一切的奥秘。  

虚空则在天道和现实世界之间,它们相互之间各自影响,方才造成了世间的种种现象。  

但每一次他想要深入门后,见一见真正的天道时,都会被太上天尊给拦截了下来。  

江鸿云曾问对方,为什么要拦截他。  

那太上天尊则说门后有无量魔念,曾经有三人进入其中,再出来时都成了盖世巨魔,带来无穷灾祸。  

此后,对方又送给了江鸿云一个叫做愚之环的东西。  

江鸿云虽然不信任对方,但是愚之环的确好用,与他所创的无相劫、坏空劫、星宿劫配合之后,更是相得益彰。  

不过在得知自己那对头成了白阳教教主之后,江鸿云虽然没想着要放弃,却也改变了策略。  

毕竟改造罡气层乃是当时的大夏国策,而那个时候的大夏国力无双。  

不但朝中强手辈出,皇天道、天剑宗、无为教、天师教…全部都由朝廷管理。  

天圣帝本人更是天下第一高手。  

江鸿云不愿与天圣帝为敌,便想要削弱白阳教和他那对头的影响力。  

于是他苦心研究朝廷改造罡气层的计划,终于发现了其中的一个漏洞。  

那就是一旦人族气运和罡气层连接,虽然的确可以反转罡气层的作用。  

但如果有一天人族气运衰弱,却也会导致罡气层破败。  

不过当时的大夏王朝过于强大,无人认为妖族抗衡人族的可能。  

江鸿云的这个看法并不被认可。  

但以无相劫入道的江鸿云却在道术的探索之中,发现了魔染的日趋上涨,还有妖族比人族更加优越的魔染抗性。  

按照他的预计,如此下去终有一日,人妖两族的力量终究会此消彼长,人类将会渐渐被妖族所压制。  

不过江鸿云提出这一点后,当时的大夏朝廷也没有终止计划,而是发动大军南征北战,四处屠戮妖族。  

在屠戮妖族的过程之中,白阳教主动加入其中,其影响力顺势继续扩散,江鸿云那对头的势力也越来越大。  

与此同时,江鸿云在和太上天尊的交流过程中,了解到了天外的神灵们掌握着气运改写之法。  

他明白就算如今的大夏能将妖族剿灭大半,一旦气运改写,那罡气层破裂也就是时间问题,甚至因为气运改写的关系,人族的未来将会更加惨淡。  

但可惜江鸿云所说的仍旧没什么人相信。  

而且当时的朝廷已经在罡气层上投入太多,这不仅仅是一项用来抵御天外的计划,其中对内的部分更是牵扯到了降雨、气候、气运、灵脉等方方面面。  

在当时的设想之中,一旦罡气层改造完成,那么整个天下都将风调雨顺、永享太平。  

参与计划,甚至为此创造入道正法、发动预言的白阳教更是在其中牵扯了无数利益。  

于是江鸿云的声音很快就被人压了下去。  

眼看着罡气层的改造计划继续进行,对头的实力、实力越来越庞大。  

江鸿云终于做出了一个出乎所有人预料的决定。  

他盗走了天书、地书,只身前往东海,加入了龙族。  

楚齐光阅读到这里的时候也微微有些惊讶:“竟然加入龙族了?嗯…这算是以后龙族肆虐中原的原因之一吗?”  

后面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江鸿云并没有再记录下来。  

只知道此后他创出了一门天魔转运法,留在了这片虚空之中。  

关于天魔转运法的海量信息不断涌入楚齐光的脑海之中,深深地写入到了他记忆深处。  

各种知识在他的意识中来回翻涌,当楚齐光回过神来的时候,他的意识已经回到了地窟之中。  

他回忆着天魔转运法的内容,这门道术的最大作用便是能够转换气运。  

通过献祭魔物的仪轨,可以将一个人的气运转移到另一个人的头上,又或者将一个国家的气运转移到另一个国家身上。  

楚齐光反复回想着天魔转运法的内容,立刻就想到了许多用处。  

‘还真是好东西。’  

他微微一笑,又将手按在了魔猫的脑袋上,准备流出《人书》所化的魔染。  

五十多米外的皇天之子好奇地看着这一幕,当看到魔猫再次变化后,他忍不住说道:“楚齐光到底在干什么?”  

一旁的张心晦、密思日也对此一无所知,只不过看着疯狂变化的魔猫,楚齐光在他们的心中越发深不可测了。  

另一边的楚齐光再一次经历了熟悉的流程,紧接着一条黄龙的身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悠扬的龙吼之声传入楚齐光的耳中。  

虽然楚齐光理应听不懂龙吼表达的含义,但这一刻宛如以心传心,他在听见龙吼的同时,就知晓了对方所要表达的内容。  

皇天道最初的传播者,据说来自于一条黄龙。  

而眼前这条黄龙便是其后代,自称为‘均’。  

根据‘均’所说,皇天道创立于龙的时代。  

那是一个猫所建立的王朝崩塌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