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入京和会见(1/3)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随着楚齐光一行离京城越来越近,官道两旁的绿色也变得越来越多。  

原本灰黄的大地上逐渐被绿色填充,每隔不远就有田地和村落,还能看见在田间劳作的农夫。  

而越接近京城,官道上来往的车马、行人便越来越多。  

有些大道、石桥旁的集市已经比楚齐光老家的青阳县还要热闹。  

路上经常能看到身穿绫罗绸缎的富户。  

但跪在路边卖身、乞讨的流民却也更多了,甚至比楚齐光在蜀州、灵州各地看到的都要更多。  

来到京城城外的时候,隔着老远楚齐光等人就能看到那密密麻麻的民居点,道路旁的屋舍也已经是连绵不断。  

这些杂乱的房屋和街市并没有经过任何的规划,全都是大汉朝这些年来由百姓自发在城外定居,陆陆续续建立起来。  

官道上的尘土有些重,周玉娇躲在窗纱后面好奇地看个不停。  

楚齐光看着城外景象说道:“光是这外城,怕不已经有数十万人口。”  

乔智说道:“神京城乃是天下第一大城,这外城内城的人口加起来恐怕早已经突破百万。但人多可不代表日子就好过了…”  

楚齐光的目光扫过窗外,就能见到一排骨瘦如柴、双目无神的男男女女正站在路边卖身。  

而一些身穿锦衣的富商和管事模样的人,都正在人群里挑挑拣拣。  

乔智嘲讽似地说道:“嘿嘿…天子脚下。”  

陈刚驾着马车来到京城的西面的一座城门。  

如今的神京城自大汉朝建立以来,已经经过数次扩建。  

以皇宫为中心,分别有皇城、内城、外城一共三重区域。  

在楚齐光看来,这就相当于是一环、两环、三环了。  

本来朝廷还想继续扩建,要造个四环的城墙,并扩张护城大阵,将外城也包裹起来。  

不过修了一半的时候,先皇驾崩,如今的永安帝登基。  

后来工部建造城墙的银子被永安帝挪走,这四环也就迟迟没建起来。  

此刻陈刚驾车来到了南西门,便能看到城头的士兵们盔甲鲜亮,一个个双目都炯炯有神,身材壮硕,显然都练有武功。  

但城门附近的乞丐就更多了,时不时向路过的行人们一阵乞讨。  

看到一位小男孩求到陈刚面前时,周玉娇忍不住给了一块果馅饼。  

结果一群乞丐涌了上来:“小姐行行好,我已经三天没吃饭了…”  

“这位大哥,我什么苦都能吃,什么活都能干,你们就收下我吧。”  

“小姐!给点银子吧!”  

看到前路被堵住,陈刚怒斥一声,体内气血运转,一股热意便扫了出去。  

感受到这股气血力量带来的热意,乞丐们一哄而散,全都被吓走了。  

周玉娇看着这一幕皱起了眉头,总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她转头看向楚齐光说道:“哥!这京城的乞丐怎么比我们青阳县,比那天曲府都还要多。”  

如今的灵州在楚齐光的经营下,大量流民都被重新培训农业技术、打下天妖筑基法。  

然后在商会的田地上开始务农。  

有些甚至已经通过借贷的申请,自己租下一片商会的耕田。  

还有很多不愿意种地的人则进入城内,来到工坊里操作织布机器,成为了工人。  

虽然日子仍旧辛苦,但在周玉娇看来也比京城这么多乞丐、流民要好多了。  

楚齐光随意说道:“他们缺一份工作,人没有工作就很难活下去。所以我的目标就是让全天下的人,人人有工打。”  

周玉娇若有所思地问道:“这样就再也没乞丐了吗?”  

楚齐光说道:“没有了,那个时候不论是谁,只要努力干活就能吃饱饭。”  

走过南西门,就在越过城墙的片刻之后。  

不论是楚齐光、陈刚还是周玉娇、乔智,全都感觉到一股奇异的波动扫过了他们的身体。  

但转眼间周玉娇和陈刚就感觉不到了异样。  

而楚齐光和乔智仍旧能够感觉到一股奇异的波动。  

就好像一座无形的大山悬在他们的头顶,随时随地都能压下来。  

又如同一片汪洋倾泻而下,时时刻刻包裹着他们的身体。  

楚齐光虽然早就已经知道,但此刻还是惊讶地说道:“这就是神京城的护城大阵?”  

乔智点头说道:“大汉太祖皇帝根据《地元五歌》引动天下灵脉,布下的天下第一风水大阵,凡入此阵之人,当今天子都可以随意削去他的气运、境界。”  

“就算是入道强者,也能被暂时打回第五境。”  

“可以说此阵之中,大汉天子便是近乎无敌的存在。”  

楚齐光好奇问道:“那当初这座城池是怎么被妖族攻破的?”  

乔智说道:“太祖皇帝丈量天下灵脉并汇编成册,这才选下现今神京城和皇宫的位置布下大阵。”  

“之后两百年来,朝廷一直严禁任何人破坏灵脉,便是为了这大阵。”  

楚齐光立刻就想到了以前青阳县郝家伙同神仙道开采梅山破坏灵脉的事情。  

他了然地点了点头:“是妖族一直在想办法破坏灵脉?想要破坏京城大阵?”  

乔智肯定地点了点头:“不止是妖族,更是神仙道在后谋划这件事情。”  

进入京城之后,楚齐光直接先去了镇魔司的镇抚衙门报道。  

京城内四通八达,汇聚四海货品,商业比之灵州更加发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