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三章 皇孙(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腊月,苏展与黄朝,领着契丹使者耶律訇,离开洛阳北上,前往幽燕,准备接管幽燕,建设辽东。  

本来,李云是打算让他们过了年关之后,再北上的,只不过新高升的黄藩台,实在是耐不住性子的人,三天两头找到苏展,催着他上路,没奈何之下,苏展这个武官,以及耶律訇这个马背上长大的契丹人,硬生生被黄朝带着,一路骑马,飞奔前往幽燕。  

而与此同时,朝廷里,又有一件喜事,在紧锣密鼓的操办之中。  

那就是庐江公主与苏家四公子的婚事。  

庐江公主自然不必多说,是皇帝陛下的长女,也基本上是最受宠的女儿之一,甚至可以把这个之一去掉。  

因为庐江公主,是皇帝陛下诸多皇子皇女之中,唯一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甘露殿的人。  

或者说,也只有她一个人,敢在皇帝办公的时候,进出甘露殿,而且皇帝陛下,并不会怪罪她。  

其余皇子们,没有这个胆量。  

公主们,又大多还年纪小,没有这个大姐姐这般大胆。  

此时,甘露殿中,李皇帝正在翻看剑南道送回来的消息,庐江公主穿着一身绿色的喜袍,在皇帝面前转了一圈,然后看着李皇帝,问道:“阿爹,好不好看?”  

这是夫妻行昏礼时候,要穿的衣裳,在黄昏时分,阴阳交割之际,夫妻二人红男绿女,交拜成婚。  

皇帝陛下放下了手里的文书,抬头看了看自己的大女儿,心中也是思绪万千,他沉默了一会儿,才叹了口气道:“好看,好看。”  

娶媳妇与嫁女儿,自然是不一样的,上一次娶太子妃的时候,李云的心情就很不错,一整天都笑呵呵的,还喝了个大醉酩酊。  

此时将要嫁女,李皇帝就没有那么高兴了,他看了看自家的女儿,问道:“庐江公主府,你们二人去瞧了没有,建得如何了?”  

如果按照武周旧制,公主嫁人之后,多半要住在宫外皇帝御赐的公主府里,但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公主府,并不是公主与驸马同住。  

而是公主一个人住。  

驸马则是住在附近一个单独的宅邸里,无有公主召见,或者经过一些程序,驸马往往见不到公主。  

夫妻二人的地位,差距甚大。  

到了新朝心里,别的公主暂且不说,李云无论如何也不会亏待自己这个大女儿,早在苏晟上书求婚的时候,工部就已经开始建造庐江公主府,并且月前已经完工。  

至于本朝的公主驸马制度,李云就不准备像武周那样苛刻了,至少夫妻俩要同住在公主府里,至于夫妻二人具体应该如何相处…  

那就不是李云的事情了。  

如果愿意如寻常夫妻一般相处,那就当成寻常夫妻那样相处,如果不能按照寻常夫妻相处,公主府也大的很,各住各的,也是他们夫妻的自由。  

至于生子嘛。  

作为一个王朝的创建之人,李云的儿子们,自然是要繁衍生息的,给这个国家,生下一些继承人出来。  

至于女儿,李云也不会催她们夫妻,随缘就是了。  

大公主走到李皇帝面前,笑着说道:“女儿跟四郎去看过了,公主府建得好极了,谢谢阿爹。”  

李皇帝笑着说道:“阿爹让你卓家那个世兄亲自督建的,那座府邸,原本是旧周一个王爷的府邸,给你改成了公主府。”  

“以后你那些妹妹们出阁,可就没有你这般待遇了。”  

“卓侍郎督建的女儿知道。”  

大公主看着李云,嗔道:“但是洛阳城里,哪有什么旧周藩王的宅子?只听说有一个魏王宅,还不是女儿那个。”  

李皇帝哑然道:“洛阳城是旧周陪都,当年王孙贵胄不知道多少,藩王更是不计其数,阿爹还会骗你不成?”  

见大公主不相信,李皇帝让顾常帮着翻找了一番,终于找到了工部侍郎卓重递上来的详细文书,果然写着,是旧周相王在洛阳的王府。  

皇帝陛下指着这文书,看向自己的女儿,笑着说道:“看罢,阿爹骗你没有?”  

大公主站在皇帝身后,搂着老父亲的脖子,笑着说道:“阿爹最疼我了。”  

皇帝陛下将女儿拉到一边,咳嗽了一声,皱眉道:“没个正形。”  

他打量了一番穿着嫁衣的女儿,没来由又有些伤感,叹了口气之后,拉着女儿的手说道:“你嫁了人之后,不住在周家,往来方便,以后得了空,记得多回宫里,看一看阿爹。”  

见皇帝陛下说的可怜,大公主也有些伤心,她擦了擦眼泪,有些不依:“女儿那公主府,到皇城就盏茶时间,自然是要常回来见父母的,哪有不回家的道理?”  

“只要阿爹许女儿进皇城,女儿一定常回来。”  

李云这才点了点头,开口说道:“这就好,这就好。”  

“好了,你去见一见你母后,还有母妃罢,阿爹还有事情要忙。”  

大公主应了一声,对着皇帝陛下低头道:“好,我改天再来看阿爹。”  

说罢,将要嫁人的大公主,一路去后宫去了。  

皇帝一个人默坐片刻,又继续处理公事。  

时间一天天过去,转眼间,来到了腊月二十五。  

此时,距离大公主婚期,只剩下两天时间。  

这天傍晚,内侍顾常一路跌跌撞撞,进了甘露殿里,几乎是跪扑在皇帝陛下面前,他深深低头叩首,语气颤抖:“恭喜陛下,恭喜陛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