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二章 封爵(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大功告成之后,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什么?  

排坐坐,分果果。  

现如今,新朝还是用的江东小朝廷那一套,三省之中,只有一个中书省在运作,而其他衙门,虽然有了个框架,但是各种官职,品级等等,都没有正式定下来。  

不过,现在的李云,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弄一套新的官制出来了,他只能在另一个世界唐制的基础上,修修改改。  

然后一点点在实践里慢慢更新制度。  

这些都是后话了,现在最重要的是,给那些跟着李云打江山的功臣们,排一排座次,分一分好处。  

这些,都是必须要进行的。  

因为这帮子人,就是新朝将来很长一段时间的统治基础,也是李云必须要团结的人。  

团结一群人,最直接有效的办法,自然就是通过利益链接,绑定在一起。  

这样,这个新生的王朝才能有生命力,才能持续下去。  

听到了李云的话之后,一众官员的目光里,都透露出兴奋。  

李云则是看了众人一眼,然后笑着说道:“时辰不早了,诸位估计也有事情要忙,咱们这就回城里去罢。”  

“杜相,姚相。”  

李云看着二人,笑着说道:“一会儿进了城,不要急着回衙门里去,到我家里来,我们商议商议事情。”  

二人对视了一眼,都低头抱拳:“是。”  

听到李云这句话,众人的目光,也都不由自主的汇聚到了杜谦跟姚仲两个人身上,目光热切。  

他们知道,王上请这两位相公过去,大概就是要商量封赏的事情了。  

而这两位宰相的一句话,就很有可能能让他们往前迈进一大步。  

等到李云先一步乘车离开之后,众人都围上了杜谦姚仲二人,有人对着杜谦抱拳行礼,开口道:“杜相,下官在江东便跟着您了,一直对您毕恭毕敬。”  

“杜相,杜相。”  

有熟悉的人近前,满脸笑容:“杜相,下官是越州旧部,莫要忘了下官。”  

杜谦定睛一看,还真是他任越州刺史时的旧部,应该是当时越州六县里其中一县的县丞。  

他正想要说话,有人笑着说道:“杜相公,莫要忘了关中旧人,当初您一纸文书,下官便举家来投了。”  

杜谦看着他,也认了出来。  

那个时候,李云刚刚占了江南,势力猛的扩张之后,手底下的官员就不够用了,是杜谦用京兆杜氏的人脉,从关中硬薅来了一批人顶了上去。  

如今,关中籍的官员,在李云的朝廷里,也占了相当一部分比例。  

还有一些第一次金陵文会考学出来的官员,此时有些人围在杜谦身边,口称师相,有些围在姚仲这个“同年”身边,一口一个姚相公。  

一时间,挤得不可开交。  

两位宰相,都被挤得几乎不能动弹,过了好一会儿,杜谦有些恼了,他沉声道:“都住了!”  

杜相公,可以说是江东文官体系的缔造者,他虽然年纪不是很长,但是在江东文官之中的威严,可以说是独一无二的存在,连姚仲也远不如他。  

被他这么一喊,众人纷纷住口,老老实实的散了开来。  

杜相公走到众人身前,看向众人,叹了口气:“各位,今天能跟着上位一起到这里来,都已经职位不低了,上位刚才也说了,各位都是开国功臣。”  

“这个时候,再争,无非是争爵位,争品级,争赏赐。”  

“别的,便没有什么可争的了。”  

“争一争是可以的。”  

杜谦正色道:“这个时候,朝廷正是用人之际,很多职位空缺,各个职位每天事情都不少,各位只要踏踏实实当差,踏踏实实做事。”  

“朝廷还有吏部,都会看在眼里。”  

“我兼着吏部尚书,今天这话,我可以在这里跟诸位说。”  

他看向众人,缓缓说道:“大家只要踏实做事,三五年之后,朝廷稳定下来,各位大概率都上前一步。”  

“毕竟现在很多职位空缺。”  

杜相公与姚仲对视了一眼,缓缓说道:“宰相,都至少还有三个缺位。”  

按照大周的制度,宰相一般是五人。  

此时,新朝的各种制度还没有确定下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往后的新朝,一定会再建三省,到时候只要进三省做主官的,便都是宰相。  

同中书门下,也是宰相。  

最少会有五人,甚至有可能更多。  

而现在,新朝能被称为宰相的,也就只有杜姚两个人而已。  

众人闻言,都目光灼灼。  

他们还要说话,杜谦摆了摆手,开口道:“好了好了,今天就到这里,我跟姚相公,还要应诏去见驾。”  

“大家都散了罢。”  

说完这句话,他看了看众人之中的一个年轻人,笑着说道:“徐少尹。”  

年轻人说年轻,但也已经三十出头了,他听到了杜谦的话,连忙上前,拱手道:“下官见过杜相。”  

这人姓徐名坤,乃是当初第一届金陵文会的首魁,初一赴任,就是一洲的刺史。  

这些年,他虽然没有姚仲这么离谱的升官速度,但是现在也已经调任了洛阳府的少尹,也就是未来的京兆府少尹。  

京兆府另外一位少尹,则是杜谦的门生张遂。  

李正不在的这段时间,基本上就是徐坤在主管洛阳府的一应事宜。  

杜谦看着他,笑着说道:“明天得了空,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