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五章 机会(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内阁值房。  

自打万安被驱逐出朝堂,内阁目前只剩下两位阁臣,乃刘吉和徐溥。  

看起来二人的组合并没什么问题,因为成化帝末期,长期都是这种配置,但这天怀恩来到文渊阁,找到二人,坐下来后先传达了皇帝的意见,大概是近期会在内阁增加一名阁臣,以保证政令能做到及时批复处置。  

“两位可以想想推举什么人,才能符合陛下的预期,不至于被打回来重议…咱家就先回去了。”  

怀恩微笑着点头示意,那似笑非笑的神情好似在说,不用我提醒你们该推举谁吧?  

有些话,不方便明说,得靠你们自己去琢磨。  

反正这件事得你们先开口,而不能是陛下指定,你们最好识相点儿,避免彼此面子上过意不去。  

二人亲自送怀恩出门。  

折返回来后,还没等坐下刘吉便道:“陛下想让张来瞻入阁的意思,已昭然若揭。”  

徐溥为难道:“只怕是不合规矩。”  

“什么叫规矩?”  

刘吉嗤之以鼻,“此番张来瞻腿脚受伤在家里静养,却依然没闲着,朝中事一个都没耽误,更是受命去插手刑部案,着实离谱。  

“可到现在为止,也没见他把户部的差事做好,这个人…可说是深得陛下信任。仅此而已。”  

徐溥心中纳闷不已。  

之前你刘吉每次提到张峦,不都挺恭敬,甚至还很钦佩吗?  

怎么现在却语带嘲讽?  

莫非是你一步登天,当上了首辅,开始把张峦当成潜在的政敌,所以一提到他才会如此激动?  

刘吉再道:“绝对不能让张来瞻入阁!其他换谁入阁都行,或者保持现状也挺好。你觉得眼前的差事很累,必须要有人来分担吗?”  

徐溥道:“尚能胜任。”  

“那就好,若是陛下在朝会上提起来,你便如此说。”刘吉正色道,“你想有所作为的心思,我能理解,你看最近你做的那些事,我有一件插手过吗?不过你也得有分寸,这内阁暂且不能加外人,就算是要加,也不能是张来瞻,你可得记住咯!”  

怀恩见过内阁两名大学士后,随即便去见了张峦。  

以探病的名义,亲自到张府,顺带问了一下有关梁芳和彭华的案子进展。  

“张先生,此番万阁老致休还乡,两位阁臣现在可忙碌得紧…你有时间的话,不妨去内阁多提点他们一下。”  

怀恩笑着说道。  

张峦心想,你是内相,便想推动我做外相,好被你牵制?  

我才不干呢!  

休想骗我入局!  

我当个混吃等死的户部侍郎、侍读学士就挺好。  

怀恩满含深意地看着张峦,问道:“张先生,您知道老朽在说什么吧?”  

“啊?知道,知道。”  

张峦连忙点头。  

怀恩微微一笑,这才以催促的口吻道:“陛下看过您上奏的奏疏,知道您对涉案之人一律宽仁处置,将多数人的罪行减免,陛下知道后很是欣慰。但梁芳案,你可得抓紧咯,这两日又没怎么推进了…”  

张峦道:“正在努力。”  

怀恩听到这话,心里在想,你咋这么敷衍呢?  

是我哪里说得不对,激得你要以如此不负责任的态度来应答?还是说你本身就是这么个不负责任的人?  

“那好吧。”  

怀恩起身道,“话我已经带到了,希望您别让陛下失望。先去了。”  

“一路走好。”  

张峦正要起身相送,怀恩赶紧阻拦,道:“张先生,您正在养病,不必亲自送客…您的心意,咱家心领了。”  

张峦感慨道:“我也希望早点儿伤愈,为陛下分忧…怀公公慢走。”  

等稍晚些张延龄从外面回来,张峦立即把儿子叫到跟前,将之前怀恩来见他的事说了出来。  

“内阁俩人还不够吗?”  

张峦摇头道,“实在不行,就找个翰林学士入阁,帮忙处置一下政务,我去能干嘛?”  

张延龄不由乐了,笑着打趣:“看来陛下的意思,爹你是听懂了。”  

“你当我是何等蠢人,连这么明显的暗示都不懂?等我自己开口,争取入阁呢…”张峦苦笑道,“可问题是,我连眼下手头的差事都没整明白,还妄言什么入阁呢…进到内阁,就得找人学习如何才能做好一个阁臣,得学习处理政务,如何票拟才能迎合圣意…我这天天当官天天学,今天这个衙门明天那个衙门,哪儿有那么多闲工夫?”  

张延龄笑道:“爹,你这是怕辛苦,更怕入阁后再也没办法偷懒了,所以才不想去,是吧?”  

张峦老脸一红,道:“就算事实是如此,吾儿,你也别揭穿,行吗?”  

“嗯。”张延龄道,“或许真如你所言,升翰林学士,入阁参与机要之事,对你来说不是什么好事。”  

在大明,原则上入阁从翰林学士升大学士,这才算是真正成为辅政大臣。  

但在成化中后期,先后有彭华和尹直二人,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入阁参与机务,而没有升大学士,这也使得成化二十三年弘治帝登基后,刘健入阁世仍旧只是翰林学士。  

到了弘治四年,丘濬和刘健才有了正式的大学士身份,成为了辅政之臣,本以为朝廷会由此形成定制,但到了弘治八年李东阳和谢迁入阁时,仍是以翰林学士、侍讲学士身份,使得翰林院学士身份倍增。  

直到正德皇帝登基,以大学士入阁才成为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