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家书抵万金(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薄三每日在汴京好勇斗狠,留恋烟花之地。薄老帅在京三年,也没能让他收住性子。  

此次来西夏本来想着带上薄三,以便他管教,改了薄三的性子。  

不过薄老夫人一听到薄老帅的打算便在家中撒泼打滚的阻止薄三来西北这个薄家老大的丧身之地。  

薄老帅对薄家老大的死心中有愧,也就只得由着她了。  

“谢过大帅夸奖,西北之地,父亲与家中老卒多次与我讲过,之前虽未来过,却也算不得陌生。”  

“你已经很不错了,不必妄自菲薄。今日你初到,我就不留你了,你可以休整些日子再来。”  

“另外,这些东西你都拿回去。重点的地方我都标注了出来,回头是要考你的。”薄老帅说着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课本递给了袁文绍。  

袁文绍接过一看,大多都是一些很常见的兵书。  

“是。”袁文绍点头称是,行礼后便告退了。  

当日下午袁文绍睡过之后带着袁家的亲兵在长安城里逛了起来。  

接连的行军,又经过了一场恶仗,他如今也是心神俱疲了。正好借着这个机会休整休整。  

当初大周立国,周太祖曾经也考虑过在关中立都,所以关中在大周的手中经过一番修缮。  

后来周夏战争爆发,关中作为遏制西北的中心,被大周投入了不少人力物力进行修缮。  

如今虽不负汉唐之时的风采,却也比明代修建的西安城还是要雄伟不少的。  

不过却也在日后的宋金之战中覆灭。  

上一次到长安,袁文绍忙着运粮,只是匆匆的看了一眼,并未好好逛逛。  

趁着这个机会,袁文绍便在长安城中逛了起来。  

不过倒也不算闲逛,他身上还挂着京兆府兵马督监的差遣。熟悉长安也是他的职责所在。  

袁文绍这些日子去了大小雁塔但也见到了盛唐长安城的断壁残垣,令袁文绍感到唏嘘。  

之后去了秦岭的道教祖庭楼观台转了转。  

等到休息结束,袁文绍又回到了陕西经略使府,接受薄鼎臣的调教。  

十月初四,华兰这日起来只觉得胸部胀痛,胸闷气短。  

早起翠婵服侍了她穿戴之后,看到桌上的油腻之物,华兰只觉得恶心想吐。  

但是多年良好的教养,她还是走到吃了起来,但是还没咽下去就在一旁扶着桌子呕吐了起来。  

彩簪见状连忙让人将桌子上的食物撤了下去。  

“姑娘,你这是怎么了。”翠婵急得连忙上前拍着华兰的背部,让她缓缓。  

“我也不知道,就今日起来,看见油荤就觉得一阵恶心,想吐。”华兰无力的说道。  

一旁陪嫁来的李妈妈见到华兰的症状,“姑娘怕不是有了吧。”  

“什么有了?”还是姑娘的翠婵满脸的疑问。  

“就是有喜了,这症状,当初我怀我家老大的时候也这样。”李妈妈说道。  

“那还等什么,快去请太医来。”翠婵连忙叫人拿着伯爵府贴子去请太医。  

“翠婵,别弄的大张旗鼓的,去回春堂就行。另外,没确定的时候不许多说。”华兰嘱咐道,她向来谨慎。  

等到大夫来了,搭在帕子上诊过脉后,“恭喜大娘子,是喜脉。大娘子已有一月的身孕了。”  

“那可有什么要注意的地方。”  

“大娘子这一胎从脉象来看到家无碍。就是大娘子体弱,近来思虑操劳过甚,需要少处理庶务,只需好好调养,应当是无碍的。”大夫一份嘱托,然后又开了安胎的方子。  

“翠婵替我送送,另外多赏些。”翠婵听后点了点头,便带着大夫下去,然后又从兜里掏出了五两银子递给大夫。  

西跨院主屋之中,华兰抚摸着肚子,心中喜悦。  

这一胎若是个男孩,她便能在忠勤伯爵府有立足之地了。也对盛家有了交代。  

“翠婵替我磨墨。”华兰对着翠婵说道。  

华兰连着写了两封信,一封递给了盛家,一封递给了远在西北的袁文绍。  

第二日,请安的时候袁德询问华兰。  

华兰便将自己怀孕的事告诉了袁德。另外将管家之事推了去出去,自己辜负了袁德的信任云云。  

“好好好,枝繁叶茂才是一家兴旺之相,管家的事你先管一段日子,过些时候我来想办法。”  

“儿媳,多谢公爹体恤。”  

怨不得袁德不高兴,章秀梅进府七八年,只诞下了一子一女。  

大家族何以被称作大家族,那自然是人多势众,枝繁叶茂,盘根错节。毕竟外人哪有与自己同姓的血亲信得过。  

正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  

袁家如今嫡支也只有袁文绍三兄弟,还有个袁文樱。旁支倒是不少,但也都关系远了,大多都与袁文绍不是一個爷爷。  

嫡支人口增加,这对于人口少的忠勤伯爵府来说就是一件喜事。  

不过这件喜事之后,袁德也犯了难,大章氏,章秀梅刚刚被禁足,不好立刻放出来,如今华兰又怀了孕,那么管家的差事应该交给谁呢?  

若是交给几个姨娘,外面就会说忠勤伯爵府,宠妾灭妻云云。虽然领了闲职后对他个人来说名声无甚所谓。但是他也得顾忌些家族的名声。  

十月中旬,袁文绍在长安先后收到了驻扎在庆州玄武军转交的两封来自汴京的信件,还有一些衣物。  

“吾儿文绍亲启,为父听闻吾儿延水川大捷,你能不落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