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1章 传位诏书(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朕打算立秦王为储君,二位爱卿以为如何?”  

文德帝终于抛出自己的想法。  

“陛下英明!”  

两位大人齐声称是。  

文德帝捋着胡须,笑着说道:“二位爱卿对秦王的评价,在朕看来很公允,也很客观。秦王是嫡长子,有军功在身,而且在朝中历练多年,可谓是文武兼备。”  

“陛下所言甚是。”  

“陆爱卿,朕想让你书写传位诏书,你可愿意?”  

陆大人大惊大喜。  

书写传位诏书,可是莫大的荣耀。  

孙家为何能屹立朝堂上百年几代人不倒?  

就是因为孙家拥有书写传位诏书的无上荣耀。  

当孙家失去了这份荣耀,也就意味着孙家开始败落。  

任何皇帝登基,都会对书写传位诏书的臣子格外优容。  

李秉明李大人,为先帝书写传位诏书,确定了文德帝的正统地位。  

所以当文德帝登基后,即便对李大人多有不满,却依旧重用他多年。最后还任命他为首任西北大都督。  

若没有书写传位诏书的荣耀,文德帝肯定在登基初始,就将李大人罢官去职,让他回乡养老。  

陆大人平复激动的心情,恭敬道:“微臣愿意!”  

一旁的陈大人满腹心酸,一脸羡慕嫉妒恨。  

这么大的荣耀,他连边都没摸到。  

不过想想也知道,此等荣耀,陛下肯定是给心腹谋臣,而不是新晋朝臣。  

常恩备好文房四宝。  

陆大人提笔书写传位诏书,一撮而就。  

仿佛早有腹稿。  

书写完毕,请文德帝过目。  

文德帝修改了几处措辞,陆大人誊抄一遍。  

确定无误后,用上大印!  

这就是一份具有法理,名正言顺的传位诏书。  

文德帝却说道:“此事,二位爱卿先保密。朕暂时不打算公布此事。”  

陈大人一脸诧异,“陛下不公布此事,微臣担心会引来非议。”  

文德帝说道:“朕自有主张。”  

常恩捧来一个楠木制作的木匣子,文德帝亲手将传位诏书放入木匣子中,又亲自上锁。  

常恩捧着上了锁的木匣子,退出大殿。  

木匣子会被藏在何处,或许只有文德帝同常恩清楚。  

文德帝又叮嘱两位爱卿,“二位爱卿,记得别露出口风。也记得提醒其他几位爱卿,不要在外面乱说。若是朕知道有人胡说八道,传出谣言,定不轻饶。”  

“微臣遵旨!”  

“退下吧!”  

两人大人退出大殿。  

走得远了,陈大人问陆大人,“当真要守口如瓶,不露口风。”  

“陈大人莫非是在质疑陛下的决定。”  

“我是担心不公开诏书内容,会引起不必要的争夺。”  

“或许这正是陛下想要看见的。”  

陈大人新晋升官,进入政事堂才半年时间,对文德帝的脾性不太了解。  

“陆大人可否明言?”  

陆大人含笑说道:“陈大人不如自行领会。”  

刘诏陪着裴皇后吃了一顿饭,然后才回到居住的院落。  

顾玖坐在屋檐下看雨,两个孩子则坐在屋檐下写功课。  

即便来了行宫,也免不了功课。  

好一个凄惨的皇孙童年。  

“爹爹,爹爹回来了!”  

两个孩子见到刘诏,丢下手中的笔,朝刘诏跑去。  

刘诏蹲下来,接住两个孩子,然后一手一个抱起来。  

力气大就是好,可以一口气抱两个孩子。  

两个小家伙可不轻,加起来得有七八十斤重。  

顾玖可没力气抱他们任何一个,还能轻松自如的走动。  

“爹爹,爹爹!”  

两个孩子兴奋地叫着。  

今儿一早,两个小屁孩早早起床,来到顾玖的卧房。发现屋里多了一个陌生的大叔,好奇极了。  

也不知刘诏同他们怎么说的,反正等顾玖醒来的时候,两个孩子已经愉快的和爹爹玩耍在一起。  

顾玖酸溜溜地说道:“孩子们更喜欢你。”  

刘诏笑话她,“瞎吃醋。娘亲吃爹爹的醋,跟个小孩子似的,我们一起笑话她,好不好?”  

两个孩子咯咯咯的乱笑。  

顾玖白了刘诏一眼。  

刘诏极有耐心的陪着两个孩子玩耍了小半个时辰,又检查孩子们的功课,差点没忍住发火。  

哎呦妈呀,做的什么功课啊,简直不堪入目。  

顾玖频频使眼色,刘诏才忍住了。  

第一天见到孩子就发火,不好不好,一定要克制。  

打发了两孩子,刘诏擦擦额头的汗水,“累死本王了。以前检查御哥儿的功课都没这么累。两孩子过去几年到底怎么学的,功课那么差?”  

顾玖呵呵一笑,“你那是错觉吧。御哥儿和他们这么大的时候,你可不是这么说的。我还记得那时候你同我唠叨:这是本殿下的儿子吗?本殿下的儿子怎么这么笨。这才过了几年,自己说过的话都忘了吗?”  

刘诏打死不承认,“这是我说的话?我有说过这种话?你肯定是污蔑。”  

顾玖龇牙。  

奶奶个腿,没有录音机,都没办法录下证据。  

见顾玖怒气冲冲,刘诏哈哈大笑起来,一脸得意的样子。  

顾玖很是无语,果然幼稚。  

两个人并排坐在屋檐下看雨。  

刘诏伸着腿,嘚瑟地说道:“我腿比你长。”  

“你是男人,腿要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